今天,狼是食肉目犬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现代狼的体长可以达到1.6米,肩高达0.8米,体重40千克左右。它们分布范围广大,不同地区的狼存在体型差异,基本服从“伯格曼法则”——赤道和低地的狼体型相对较小,而靠近两极的亚种个头较为壮实(北极狼是个例外,它们个头不大)。
在演化历史上,“狼”曾经更大——比如曾横行于北美大陆的化石种恐狼(dire wolf,Canis dirus),它与剑齿虎等大型哺乳类一同生活在更新世,奇幻著作《冰与火之歌》中的“冰原狼”,原型就是它。
作为唯一一个同时遍布“新大陆”(美洲)和“旧大陆”(欧亚非)的物种,狼展现了强大的适应性:身处北方的亚种在冬季会换上厚厚的毛发;接触冰雪的脚掌有独立的血液循环避免热量散失,可以在-40℃的天气中保持体温。和其它犬科相比,狼有着更为短阔的脸和吻部,又大又坚固的牙齿可以为割肉碎骨提供强大的咬合力。因此,哪怕是一头独狼也可以成功捕猎它们最爱的猎物——包括驼鹿、美洲野牛和麝牛在内的大型有蹄类。
不过,在更多情况下,狼以群体合作的方式捕猎。说到群体合作的捕食方式,你可能会想到猫科动物中绝无仅有的团队合作者——狮子。狮群的狩猎主要依靠“潜行-突袭”的“刺杀模式”,即便是群体合作,它们也和其它大猫一样,需要潜行到与猎物非常近的距离后发起突袭,争取在短时间的追逐中结果猎物。狼可不是这样,它们采用的是“追逐-消耗”的“游击模式”。
这是一场精彩的捕食协作“足球赛”。
在依靠气味和活动痕迹定位到猎物后,负责主攻的“中场”会快速接近猎物并发动攻击,惊扰猎物使其奔跑;两翼的“边卫”会通过吠叫、撞击或是撕咬,刻意控制猎物的奔跑方向,迫使猎物不得不一直保持跑动;最后,当猎物筋疲力尽,狼群中强壮的“前锋”就会抓住机会突然加速,从猎物的后方发动致命攻击——对付大型猎物,它们会先撕咬出伤口,用失血加速猎物体力的流逝;对付中小型猎物,它们会试图咬断颈动脉迅速解决战斗。
整个狩猎过程中分工精细而明确,也是狼这种动物的魅力所在。与这种“耐力赛”相适应的是,狼的心脏占体重的比例要比一般的哺乳动物高出三分之一,心率也比较低;它们的脚掌部位还有增厚和角质化的肉垫,具有出色的缓冲和保护作用,效果类似有蹄动物的“蹄”。适应长时间连续的奔跑,能够保持50公里/小时的速度长达20分钟。
相比之下,大型猫科动物或有强壮的体型,或有敏捷的身躯,都是为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靠着爆发力放倒猎物——同为顶级捕食者,犬科的捕食策略和猫科大不相同。
从北美雪原到西伯利亚,从中亚草原到东欧森林,狼和人类文明相伴数千年,也融入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之中。
说起文化中的狼,不少人可能会首先想起西方童话里经典的“大灰狼”——它是《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恐惧,是《格林童话》中假扮外婆的狡猾和吃掉小猪的凶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神话中的“狼”元素。在北欧神话中,巨狼芬里尔是邪神洛基的孩子,诸神黄昏时,顶天立地的芬里尔挣脱了众神制造的束缚,吞噬了主神奥丁,芬里尔的两个孩子还分别吞噬了太阳和月亮。
直到今天,人们也热衷于再创作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北欧神话将日耳曼民族视为神话英雄的后裔,而日耳曼文化也是“狼人”概念的起源之一。从铁器时代开始,日耳曼人的“狂战士”中就有一类披着狼皮作战的“Úlfhéðnar”,日耳曼语中的“狼”wulf也常被用于英雄或者武士的名字中。到了基督教兴盛的中世纪晚期,这种与蛮族武士阶级相联系的狼形象被赋予了邪恶含义,融入民间传说变成了“狼人”。
在同一时期,欧洲经历了“小冰期”的寒冷气候,食物匮乏导致野生狼群频繁攻击人类和家畜,这加深了人们对狼人的恐惧,导致了各种“狼人审判”。当然,传说中的狼不都是负面形象。在北美大陆上,狼凭强大力量和捕猎技巧成为众多印第安部落的崇拜对象。
亚欧游牧民族对狼也推崇备至,古代小亚细亚的达契亚人以“狼头龙”作为纹饰,《蒙古秘史》开篇就提到蒙古人的祖先是“苍狼白鹿”,突厥王族的始祖阿史那氏则被认为是母狼与人类所生的半人半狼。
狼哺养人类小孩的传说就更多了,近的有电影《奇幻森林》中的狼孩毛克利,远的有罗马神话中母狼抚养战神的双胞胎儿子而建立罗马城的故事。车臣人、远东的阿伊努人等民族也认为自己的祖先与狼有关。因为罗马的建城故事,今天意大利还把本地的狼视为“国兽”。除了文化上的深远影响,狼还为人类带来了最早的驯化动物——狗。
在超过一万年的驯化过程中,狗的足迹遍布世界,也与各地的野生灰狼发生了多次杂交,作为狗直系祖先的那一支灰狼亚种很可能已经灭绝了。因此,使得利用基因组手段追溯狗的驯化起源地困难重重,目前学界仍有西欧、中亚和东亚起源等各种学说。尽管犬(C. l. familiaris)和狼在生物学上被视为是同一种(Species)动物,但经过万年的驯化,狗和狼的行为谱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比如最基本的“见面礼”——打招呼的方式。两只狗在路上碰面的话,它们最先做的一件事情一定是嗅对方的屁股(肛门)。狗依赖嗅觉来分辨身份,虽然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人类看来不是很“雅观”,对狗而言却最直接,翻译成人类语言,差不多就是“How do you do”。但是,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放到狼群里面可就不通用了。
狼和狼见面一般以鼻子相蹭,稍微亲近一点的家族成员之间会轻轻咬个嘴,地位较低的个体向上级谄媚时还会伸舌头舔舔对方的下巴。而隐藏在肛门附近的腺体对于狼来说是非常私密的。成年狼里,除了狼群中的领袖,其他狼都会用尾巴掩盖着自己的屁屁(夹着尾巴做狼),有谁那么不识趣随便跑去闻别狼的屁屁,可是会引起一场厮杀的。什么时候狼会闻同伴的肛门呢?一般只有在母狼辨认幼崽气味的时候。
所以,成年狗闻屁股的打招呼方式,是狗在行为上存在幼态延续的一种表现。(幼态延续,即把幼年的特征保留到成年。)既然狗是狼的一个亚种,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也可以把狼饲养在家中?答案是——想都别想!食性、行为上的差异,决定了狼难以成为一种“家养”或者“圈养”动物。一个成规模的狼群,领地范围可以达到数十平方公里。
捕食范围的大小一般与当地的食物丰富度和狼群数量的多寡有关,而领地范围还要远远大于其捕食所需要的区域范围。狼还有在领地内日常迁徙的习惯,每日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其领地面积的10%左右。假设一个狼群的领地面积为30km²,那么它们的“运动场”至少要达到3km²——这还只是一个中小型狼群所需要的活动面积。
每天下楼遛狗?跟狼比起来,狗这点运动量根本算不上什么。如果想把狼这种有着极大的领地和运动量需求的动物“圈养”起来,我们需要建造一个面积以平方公里计算的场地。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动物园的狼,都会出现绕着笼舍徘徊的刻板行为——人类难以提供那么大的场地。而且,想一下“狼吻”你也不敢养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