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成功挑战上海路况,连续5小时不接管,谷歌自动驾驶之父看了都打Call

来源: 量子位

发布日期: 2021-04-13

滴滴的最新自动驾驶系统在上海成功进行了连续5小时无人接管的测试,表现出色,得到了谷歌“无人车之父”Sebastian Thrun的点赞。该系统在复杂路况和环境下的表现接近老司机,展示了其在感知优化和行为决策方面的显著提升。

让谷歌“无人车之父”Sebastian Thrun都点赞的自动驾驶技术,是什么样的?就像老司机的操作一样——又快又稳。例如,面对走到机动车道上的行人,灵活操作避让,而不是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懂得审时度势,在繁忙的商业区,看哪条道车流量比较少,就果断变道:遇上从侧面突然冲出来的摩托,也能轻松避让,不慌不忙:没错,这是滴滴正在测试的最新自动驾驶系统。坐在驾驶座上的安全员,全程双手离开方向盘。

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逆光、夜间、大型车辆密集等场景。这些情况下,传感器设备和自动驾驶系统往往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干扰。那么滴滴的最新自动驾驶系统又表现如何?

占据镜头30%以上的大片光线,并不影响它判断红绿灯,依旧以正常速度继续行驶:夜间进行无保护左转时,面对对向直行车辆,也会迅速判明情况,而不是一味等待:路遇大车丝毫不惧,避让后方来车后,立刻选择变道超车:甚至在连续5小时完全无人接管的情况下,从白天开到夜晚,也没有发生什么事故。

一年前,滴滴自动驾驶在上海开放公众测试时,还是个谨慎的新手司机。如今,它已经变得更加游刃有余。那么问题来了,滴滴的自动驾驶“新手司机”,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修炼,才有了如今这样更加接近人类司机的表现呢?

首先,还是要从感知技术的优化说起。不妨先以路遇大型车辆这个场景来举例。人类司机普遍有一个共识,开车上路,尽量避着大车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车自身的盲区多,也容易遮挡旁车的视线。对于传感器而言,这样的挑战同样存在。

在识别出大型车辆之后,不是单纯依靠机器学习的方式去进行跟踪,还要加入点云分割等技术,进一步判断大车的边界距离,增强自动驾驶系统对于大车边界的理解。另外一个对传感器考验不小的场景,是日落时分,司机们在路上经常遇见的逆光场景。

为了更自如地在夜幕中行驶,滴滴的自动驾驶系统也被专门训练出了夜间模式。一方面,是有针对性地收集夜间数据,训练专门的夜间模型——尤其对于摄像头来说,夜晚采集到的数据与白天截然不同,能看到的人和物、能看清的距离、识别的角度都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同样是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融合3-4种平行的识别方式。

说完了感知方面的提升,在行为决策方面,滴滴自动驾驶系统又是怎么向人类老司机靠拢的呢?首先,在被投喂了大量人类司机驾驶车辆数据之后,滴滴自动驾驶系统对于交通参与者行为的预测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面对与其他车辆、行人的博弈,如今的滴滴“老司机”显得更为自信。

滴滴自动驾驶,自2016年组建团队以来,已有5年研发历史。

起步并非最早,发展速度却绝对算是最快之一:2019年8月,滴滴官宣将自动驾驶业务升级为子公司,运营和研发架构一应俱全;2020年6月,RoboTaxi项目落地上海,正式开放公众自动驾驶测试体验;2020年11月,滴滴与北京汽车集团合作的新一代L4自动驾驶车亮相;同月,滴滴自动驾驶成为首家获得上海三个测试区牌照企业,总里程达530.57公里;现在,滴滴又发布了全球首个5小时连续无监管路测视频,测试车辆在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运动规划与控制等方面的表现,连“无人车之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UUID: e548f4a2-6369-4933-b6ae-a200239eb01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1年/2021-04-13_无人车成功挑战上海路况,连续5小时不接管,谷歌自动驾驶之父看了都打Call.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