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睡前数的绵羊一般长这样:羊毛蓬蓬松松,抱上去一定很舒服。但要是下面这只……抱上去估计得淹没在羊毛里,令人窒息。这是2015年在澳大利亚被找回的失踪“羊口”——美利奴绵羊克里斯(Chris)。不知是意外走失,还是有意出逃,克里斯已经在外流浪至少5年,直到当地居民偶遇这一大团“行走的毛球”。克里斯的行动和视觉都已经受到厚大衣的严重阻碍,如果再不剃毛将有生命危险。
所幸在让灰太狼捡到免费午餐之前,克里斯被带回了农场,剃了40多分钟的毛,褪下41千克重的大衣,重获新生。这也创下了单只绵羊剃毛重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足够织成30件毛衣。
克里斯能长出这么厚重的羊毛并不是特例,在它之前还有一只和史莱克(Shrek)同名的美利奴绵羊在新西兰山洞里呆了6年。史莱克回归后被剃下了27千克的羊毛。实际上,这是美利奴绵羊的共性——它们不像野外祖先那样会定期自动褪毛,只能依赖人类为它们剃毛,否则毛发会无休止地生长下去。因此这些圈养绵羊基本无法在野外长期生存下去,上面提到的两只羊已经是幸运儿。
人类对绵羊的驯化从1~1.2万年前就开始了,它们属于人类最早驯化的一批动物。关于绵羊(Ovis aries)的起源和演化历程目前还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它们的祖先是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地区的东方盘羊(Ovis orientalis),而后通过人类迁徙和贸易活动传到非洲和欧洲,并和当地羊种杂交,得到多个品种。
15-18世纪,西班牙牧民让当地绵羊与英国绵羊杂交得到了美利奴绵羊(merino),它能够产出细软的优质羊毛,而后传遍欧洲,并在18-19世纪传到亚洲和澳大利亚,衍生出了更多品系,尤其是澳大利亚改良的美利奴羊毛更加细密,广受青睐。然而,作为人类培育的“终极产毛机器”,美利奴绵羊已经丧失野外生存能力。
19世纪60年代,一小群美利奴绵羊被遗弃在新西兰阿拉帕瓦岛(Arapaoa Island)上自生自灭。按照先前的剧本,它们应该会像克里斯和史莱克那样,变成大毛球,或者在那之前就落入狼口。但剧情却意外反转,羊羊们走向了逆袭之路。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注意到这群羊身上已经发生了一些转变——它们的毛发量只有圈养同类的一半。
这当然不是羊群中进化出了Tony羊老师,而是面临野外生存压力的它们受到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些原本不会自然褪毛的绵羊开始季节性地脱落毛发,从脖子和腹部先脱。它们还会摩擦刮蹭身体,加速掉毛。脱离人工选育后,它们的毛也不再是显眼的白色,而开始出现杂色。这些类似野羊的特性显然更有利于它们在野外存活下来。不过,柔弱的绵羊并不能突然变成强者。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在繁衍了30代之后,它们才得以部分回归野性,也让我们能够一瞥家畜驯化逆过程的缩影。
前苏联科学家德米特里·贝拉耶夫(Dmitry Belayev)则是亲自试验,证明了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驯化作用。他的实验对象是野生银狐,经过多代人工选育,它们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毛发颜色和换毛周期上,而且变得越来越温顺、骨骼形态大小改变、大脑缩小、繁殖期延长,逐步接近圈养牲畜的特征。坚持50年后,半数银狐后代都出现了上述转变。
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圈养动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