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教育市场诞生过的奇葩电子产品中,点读笔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无冕之王。即便你从未购买或者使用过,至少也应该听过“哪里不会点哪里”这句洗脑的广告词。和学习机、电子词典、学生本的昙花一现截然不同的是,点读设备依然在售,并且还具备着一定的市场热度。其生产者也从过去单一的硬件销售,开始向内容服务转型,完全跟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步伐。
不仅实现生存,而且逐渐做大做强的点读产品,依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它们是怎样实现‘哪里不会点哪里’的?
要弄清这个答案,我们首先要搞懂“点读笔”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点读笔”可以泛指近二十年来国内出现过的所有拥有笔型外设,提供识别、认读图文功能的教辅工具。狭义概念上的“点读笔”,特指第二代产品,其特点是无需连接主机使用,同时也不具备智能化功能。
在它前后分别出现过“点读机”,以及具有OCR和Wifi功能的“扫读笔”。三种不同时期的产品,不仅在功能和用户定位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各自的工作原理也大相径庭。
几乎所有的早教类电子产品,都会标榜自己源于欧美,代表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潮流。伴随着2006年高君雨的一声“So easy”火遍大江南北的点读机,自然也不例外。
即便具体数据宣传上有明显夸大,“点读机”也的确算得上是一种有着“美系血统”的教辅工具。1999年,美国老牌玩具厂商“跳跳蛙”推出了世界首款点读机——LeapPad。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将配套书本页面平铺于识别区域,然后在液晶屏上输入对应的教材和页码,再用笔端点击需要点读的词句和图片,就能听到对应的声音。
LeapPad刚刚问世的时候,的确让人们看到了一片崭新的蓝海。它很快就被评选为“全美最受欢迎的教育类玩具”,同年创下了6.8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然而没过多久,出货量就遭遇了断崖式下跌。不到五年,在北美市场就几乎销声匿迹了。也正是在这个新生事物的“至暗时刻”,它的概念被港资电子公司——东莞创力于2002年引入国内,并且进行相关仿制,从此为这件产品开始了“生于北美则为枳,生于中华则为橘”的逆转神话。
2002年,教育部更是下达红头文件,要求全国中小学必须开设英语课,第一次从顶层设计上强调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这种来自全社会的刚性需求严重不匹配的,是当时英语教育资源的严重滞后。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前后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人口数量仅为3.6%,大部分家长在辅导孩子英语知识的时候,都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当时偏远地区的英语课堂,几乎可以神同步上图名场面。
在此之前存在过的“电子书”“有声书”“声之宝”“读书郎”“英译通”等等不明所以的商品名称,虽然在功能和使用方法上大同小异,但为消费者建立的产品印象却很模糊。而“点读机”的营销概念,则用两个言简意赅的动词,第一次明确了产品的功能诉求。身为一家深耕家电市场多年的老牌企业,他们又凭借强大的宣传能力和品牌优势,让产品形象直达每一个孩子和家长的心底。
和有着“北美血统”的点读机相比,堪称“国产黑科技”的点读笔在使用体验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进化:就识别精度而言,过去的点读机主要依靠磁力和感压来判断需要点读的内容,仅适合排版松散的儿童绘本。而通过印刷在“字缝”中的OID码识别内容的点读笔,则能够轻松点读行间距更近的教科书,对配套读物的识别率近乎完美。
十五年时间转瞬即逝,当年的点读机女孩,已经成长为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当年她所代言过的那款经典产品,依然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活跃在儿童教育市场。点读设备的第一批“老”用户,如今也进入了成家立业的年龄,甚至已有“先行者”开始了抚育下一代的全新人生历程。当“点读笔”同当年的小主人们一道,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轮回之后,你是否会翻箱倒柜,把它们从童年的记忆中再次寻回,擦掉上面的灰尘,还有当年一边点读一边吃辣条时留下的痕迹,然后将它交到正在呀呀学语的下一代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