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临,又到了呼朋唤友结伴出游的季节。旅途之中,无论你选择自驾、大巴还是飞机,都免不了时刻接受提醒:请系好安全带。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安全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汽车和飞机上的安全带又为什么长得不一样?
安全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发明家、空气动力学家乔治·凯利在十九世纪中叶提出的。凯利从研究竹蜻蜓开始,研制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滑翔机,为空气动力学和人造航空器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之后,直到1950年左右,安全带才开始得到各大汽车厂家的重视,逐渐成为标准,并于1970年第一次被写进法律条款(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
最初的汽车安全带都是仅由一条带子组成的两点式,但具体形式不只一种:有横跨腰间的、也有斜挎式的。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这两种安全带都存在问题。横跨式会引发腰椎不适,对于长时间使用安全带的驾驶员影响尤大;而在急刹车或交通事故中,斜挎式安全带的使用者则有可能从安全带下方滑出,受到伤害。于是,结合这两种安全带设计的三点式安全带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如今小型汽车中的规范形式。
而横跨型两点式安全带则依旧在大巴车和民航客机中广泛使用。
其实,除了上述最常见的两点、三点式安全带,还有更为复杂的四点、五点、六点和七点式安全带。这其中,最常见的当属儿童安全座椅的五点式安全带,五根带子分别固定于使用者的两肩、腰部两侧和胯下,将使用者牢固绑定于座椅中。
四点、六点和七点式安全带则全部属于五点式的衍生形式:四点式比五点式少一根胯下系带;六点式含有两条胯下系带;七点式则是在五点式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一条独立的横跨型两点式系带,常用于特技飞行和赛车运动中。
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忍不住想问:既然三点式安全带是两点式的改进版本,那么为什么在飞机上还依然使用两点式安全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复杂,但最基本的一点是:飞机通常不会像汽车一样急刹车。
在公路交通事故中,行驶中的车辆常常会因撞击而在极短时间内减速或停止运动,如果没有安全带,乘客就会由于惯性而向前冲出,与车辆挡风玻璃等部位发生剧烈撞击,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三点式安全带中的斜挎肩带配合安全气囊,可以有效缓冲乘客身体的前倾,减少伤害,拯救生命。而飞机在飞行中很少“急刹车”(除非飞机忽然撞在了山上,而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更常见的紧急情况是垂直方向上的坠落以及翻滚。
在这样的情况下,斜挎肩带的作用就不那么显著了,而一条弹性韧性合适的两点式安全带,已经足够将乘客固定在座椅上,防止他们在机舱内翻滚。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能阻止了三点式安全带在飞机中的应用。比如有人认为这其中有经济考虑,如果应用三点式安全带,则需要改用更加宽大的座椅来安装安全带,而这会减少飞机载客量,影响经济效益。也有人称,乘客不喜欢在飞机上被过分束缚的感觉,而且,如果在飞机上使用更加复杂的安全带,会让乘客产生一种“飞机很不安全”的错觉,影响乘机时的心理体验。
2018年5月14日,一架四川航空公司由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在飞行途中,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突然破裂,造成座舱严重失压。经机组果断处置,飞机安全备降成都机场。事件发生后,机长回忆称:事故发生时,副驾驶的半个身子被吸出舱外,还好他系了安全带。那么问题来了:民航客机驾驶员/副驾驶员的安全带,也是两点式安全带吗?
不是的,民航客机驾驶员/副驾驶员的安全带一般是四点式或者五点式的,要比乘客的两点式安全带更加稳固一些。有人猜测,出事川航航班的副驾驶可能没有完全系好安全带,而是松开了肩部的带子,才会被吸出了半个身子。当然具体情况如何,也只有在场的驾驶和副驾驶才清楚,而且无论如何,安全带确实救了他一命。作为乘客,我们基本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过,系好你的两点式/三点式安全带仍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