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像鼻涕的“菜”,包包子还挺好吃的!

作者: 瑶华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1-04-03

本文介绍了地木耳这种食材,它长得像鼻涕,但用来包包子非常美味。地木耳不仅在中国广泛分布,还有多种别名和丰富的食用历史。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地木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豆腐脑、粽子、汤圆、番茄炒鸡蛋都屡屡发生甜咸之争的时候,包子似乎是一股清流,无论南北都能接受甜咸两种口味。各地的包子不仅外形多样,馅料也是丰富多彩,只有想不到,没有包不了。有一种包子常见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餐桌上,尽管这些地方饮食并不相同,但对这种包子的认可却达成了共识,共识就在于它的特殊馅料:“地软”。

掰开热腾腾的大包子,露出黑白相间的馅料,黑的是“地软”,白的是豆腐,绿的是葱花或者韭菜末,有的还点缀着粉条碎、胡萝卜丁。地软包子以素为主,不需要放肉也能闻到扑鼻的香气,令人食指大动。这种像脸发青的木耳的食材,就是地皮菜。

和面皮一同入口的地软脆嫩爽滑,不夺其他食材之味,又有一种独特的山野之鲜,清代人形容这种味道是“清腴”,非常恰当地表述出不亚于肉食的奇妙口感,不知不觉间就会吃撑。类似的馅料也可以包饺子、烙馅饼,同样容易吃撑。

用来包包子的地软,长得像是黑木耳和海苔杂交后的下一代,所以它比较常见的俗名是“地木耳”。它并不是西北地区独家特产,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只不过有的地方不习惯吃它。宋代诗人黄庭坚是个不亚于苏轼的老饕,他在一首《绿菜赞》里写道:“蛙蠙之衣,采采盈掬……在吴则紫,在蜀则绿”,这里的地木耳,也可以看出食用时间之久、地域之广。

南方的小伙伴在见到地软变成包子馅前的“真身”时,不少人都会惊叹:“这不就是我们老家的地皮菜/地踏(达)菜/雨来菇/雷公屎嘛!”中国台湾的阿美族人甚至称之为“情人的眼泪”,为外表平平无奇的地木耳增加了一些缠绵之感,尽管很难从它的外表联想到眼泪。在西北之外的地方,把它拿来作馅比较少,最常见的做法是炒鸡蛋,稍加一点辣椒更加下饭,堪称光盘神器。

这些别名其实已经说明了地木耳的特点:贴着地面生长,雨后比较容易捡拾,通常会在潮湿的草地、苔藓地面出现。它的外形像一片片黑中透绿、形状不规则的“薄膜”,要轻轻揭下来,质地柔软,捏在指尖还有种微妙的黏滑感。新采摘的地木耳表面通常附着许多泥土、草屑,把它清理干净很需要一些耐心,不仅要在清水里泡上几次,还要一片片地择掉藏在褶皱里的泥沙。

将地木耳晒干后保存时间更久,干制品看上去更像干木耳,显得“名副其实”一些。

因为生长特点很像蘑菇,人们往往以为地木耳也是食用菌类的一种。当然也有一些清奇的思路,老人就常常讲:“羊粪蛋,变地软”,为愉快吃着地软包子的小朋友增加了一点心理阴影。其实,地木耳和发菜是同门亲戚,都是蓝藻门念珠藻属的一员,地木耳学名Nostoc commune,中文正名普通念珠藻。

念珠藻是一类丝状蓝藻,我们看到的“一片”地木耳,实际上是无数被胶鞘包裹的藻丝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原植体,念珠状的藻丝呈弯曲或缠绕状态,由相同形状细胞组成,在普通细胞之间有较大的有固氮功能的异形胞。下雨后胶鞘会出现明显膨胀,也因此容易被发现。

它与多种苔藓植物、被子植物都能建立共生关系,从某种角度讲,“羊粪变地软”倒是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认知:有较多青草的地方,通常比较适合地木耳生长,被草吸引来的羊以及排泄物自然也不少,只不过弄错了充分必要条件。

念珠藻属生物遍布全球,甚至南极都能找到它的踪迹。虽然念珠藻没有叶绿体,但也能通过自身含有的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

藻丝中的异形胞含有固氮酶,持续的固氮能力使得念珠藻可以在新形成火山灰、高辐射等极端环境中存活,还可以在缺水时保持较长时间的休眠状态,目前发现的最长续命记录,是干燥超过了100年的念珠藻,在浸入培养液后开始生长。这些强大特质导致在《火星救援》热映时,专业人士认为男主角与其在火星上种土豆,不如引入能在寡营养环境下生存的念珠藻。

但念珠藻也不是完全的“刀枪不入”,以地木耳为例,它对大气污染就比较敏感,能够起到监测大气环境的效果;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它的踪迹也变得越来越少见。

中国的念珠藻属目前统计为25种、2变种,通常用来食用的除了发菜、地木耳,还有一种颇有些传奇色彩的葛仙米。杜甫给李白写的许多首诗中,有这样一句:“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葛仙米的“葛仙”就是诗里提到的葛洪。

葛仙米生长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湖北恩施、广西北流等地,“生湖广沿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广西北流县有葛洪岩,岩下产米,类小木耳”。因为数量稀少,古代通常将其作为贡品,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就提到御膳中有一道“鸭丁溜葛仙米”。不过这类菜“华而不实,费而不惠”,只是表示排场之用,皇帝并不会真正吃到嘴里,白白浪费了采集和进贡的大量人力物力而已。

同为念珠藻属,学名Nostoc pruniforme的一种蓝藻在欧美较为常见,通常生活在温度较低的湖泊中。从俗名就能看出人们对它的“惊恐感”:witch's butter(女巫的黄油)、mare's eggs(母马蛋)。尽管外形也是光滑的凝胶状深绿球体,但“母马蛋”比葛仙米要大得多,美国俄勒冈州曾经发现过重2.6公斤、直径15厘米的“巨蛋”,预计生长时间在9年以上,看上去像魔药课上的产物。

一些生活在陆地上的念珠藻属,还进入了欧洲一些国家的“都市传说”,因为念珠藻在雨后会膨胀,外表有黏液或呈凝胶状,被太阳晒干后又会缩小,给人以凭空出现又莫名消失的奇异感觉,因此被称为“Star Jelly”。据说“史莱姆”的设定就是从中得到的灵感。

UUID: aba58b19-ad56-404e-92e9-10d0551b688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4-03_长得像鼻涕的“菜”,包包子还挺好吃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