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泪流满面”的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 戴亦馨

来源: 探臻科技评论

发布日期: 2021-04-01

文章详细解释了过敏的机理,包括I型超敏反应的介导机制、过敏原的特性、过敏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特殊类型的过敏反应。

春暖花开,过敏又成为园子里热议的话题。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过敏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猫毛、花粉、尘螨,吃得着的花生、海鲜、鸡蛋,但也有人会“甲醇过敏”“冷过敏”“紫外过敏”?为什么有的食物特别容易导致过敏,例如花生、鸡蛋,许多食品包装上标识“此生产线同时生产花生制品”,而非“玉米制品”?为什么美国人似乎容易过敏,而中国人好像过敏的不多?

事实上,我们经常提到的“过敏”是指的“I型超敏反应(type I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主要是由IgE(E型免疫球蛋白)介导,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引起的包括皮肤发红瘙痒、哮喘、鼻炎、湿疹等疾病在内的症状。

肥大细胞(mast cell)是喜欢呆在皮肤下面、肠道粘膜、呼吸道表面等的血管附近的一群细胞,它们类似于身体里的弹药库,里面有个个小泡,里面包含着大量的组胺、前列腺素等物质。这些物质会结合到血管表皮细胞、粘膜上皮细胞、气管里的肌肉细胞,引起血管扩张、粘液分泌和气管收缩。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免疫细胞能够通过循环系统跑到“外敌入侵“的位置,帮助杀敌。

其中,粘液能够阻止更多的病原体进入细胞,甚至形成”痰“等把它们排出去;而气管收缩也能减少病原体的吸入与身体的接触。

首先,这些过敏原最好得是蛋白质,如此以来T细胞才能更好地呈递和帮助B细胞激活,分泌抗体;另外,这些过敏原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当它们足够大的时候,表面有多个抗原结合位点,能够结合多个抗原,而此时的抗原的另一端已经结合在了肥大细胞表面,这种结合使得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受体的抗原被拉近,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部分也得以互相靠近,才能完成激活。

再来这些抗原进入到身体的位置也有讲究,如果是从肥大细胞丰富的粘膜处,如呼吸道进入的,自然更容易引起过敏。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对于我们来说“过敏”只是小病,尤其在医疗不发达地区,只是“忍一忍”就过去了。然而,关于这种奇特的健康现象的最为流行的一种理论是“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即指在儿童早期的感染越少,则日后发展出过敏性疾病的机会愈大。

也就是说,除开天生的基因原因以外,人类童年所接触的环境、养成的饮食习惯都与一个人是否容易过敏有关。例如,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接触更多的“抗原”(如尘土、拥有兄弟姐妹、避免接触烟等),那么他/她可能更不容易过敏。

之前提到,过敏主要是皮下、粘膜部位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大量的组胺等小分子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血管表皮松弛素等引起的,而体表的这些位置附近也有大量的神经分布(因此能够敏感的感受到痛觉、冷觉并迅速作出反应),而有些人的神经末梢对于紫外线的刺激、冷的刺激等敏程度较高,就会把信号传递给附近的肥大细胞,引起它们的脱颗粒作用。

至今还没有研究说明肥大细胞能直接感受到冷、紫外等物理伤害,不过谁知道呢?

UUID: 492b6e3d-31a6-4024-9f62-0ff98a15e39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1年/2021-04-01_让你“泪流满面”的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