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塑料制品,而绝大部分最终成为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由于不易生物降解,小粒径塑料(微米、纳米塑料)已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已有研究表明其可能对生物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在COVID-19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全球每分钟约使用3百万只口罩,大部分为一次性塑料口罩。对口罩的不规范处置可能会加剧小粒径塑料的环境释放,带来潜在的生态威胁。
口罩的制作材料包含多种塑料聚合物,以聚丙烯最多。因其具有疏水性强、分子量大、活性基团少等特点而不利于生物降解。风化作用可在几周内将聚丙烯分解为微塑料,进一步形成纳米塑料。若被无序的丢弃或处置,口罩会经由雨水冲刷、河流、洋流、风、动物等进入淡水和海洋环境,对野生生物造成缠绕等伤害、释放有害化学和有害微生物,而直接摄入小粒径塑料也可能有害健康。
口罩的废弃量已经与塑料瓶处于相同数量级,然而塑料瓶的回用量约为25%,而目前尚没有针对口罩的回用指南和国际标准,即目前废弃口罩全部作为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置。此外,尤其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口罩的制作直接采用塑料微纤维,因而,口罩比塑料瓶更容易、更快速地释放微塑料,而新型纳米口罩可能在纳米尺度加剧此效果。鉴于目前对口罩的自然降解规律尚无相关数据支持,口罩对环境中微塑料颗粒污染的贡献仍无法确认。
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次性塑料处理量的急剧增加对环境构成的潜在威胁,以及其对全球塑料污染的贡献或影响,我们均知之甚少。因此,应加快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降低风险。
针对一次性口罩的新“3R”原则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即Regulate(规范)、Reuse(回用)、Replace(替代),包含了对口罩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可洗口罩的研发和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的使用、严格规范处置流程等各个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会成为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流行病毒。我们强烈呼吁环境科学家、医疗机构、塑料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和社会大众各方协同努力,减少一次性口罩处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防止其发展为另一个棘手的全球性污染问题。
人类健康与环境健康密不可分。疫情防控措施是对人类生命的维护,规范处置相关废弃物则是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在佩戴口罩被普遍接受的同时,废弃口罩也应得到合理处置。这篇观点文章上线后,迅速被中外媒体转载和广泛报道,AltmetricScore已进入top1%,反映出各界对一次性口罩和微塑料污染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