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热,你心越浪?登革热也是这么想的

作者: Liz

来源: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发布日期: 2021-03-25

本文详细介绍了登革热的成因、症状、预防措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影响,特别是气候变暖对登革热传播的影响。文章还提到了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的各种防治方法,包括使用不育蚊子和沃尔巴克氏菌等技术。

2021年的春天似乎来得要比往年更早一些,最近微博上竟然开始有人抱怨,提前收到蚊子君发来的“红包”了。不过,对于广东等南方地区的人们来说,蚊子提前报到不仅仅意味着又痒又痛的红包,更意味着登革热防疫季可能会提早来临。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的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出现于伊蚊(Aedes mosquito)广泛分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热中的“登革”一词是由英文单词“Dengue”音译而来,其词源是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导致步态怪异的样子。在美国,登革热又被称为“断骨热”(breakbone fever)。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则将登革热称为“骨痛热症”。仅从这些名字,我们就能对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和患者的痛苦程度有所了解。

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出现突发性高热,伴有严重的头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疼痛、皮疹以及出血等症状。

轻症患者一般在2至7天后可以自行恢复。少部分发展成重症的患者,还会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也曾经是登革热的重灾区,得益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开展,之后数十年间感染病例显著下降。然而近几年,登革热大有复发的苗头。2014年,我国共报道了4.6万余例登革热病例,数量超过之前25年的总和。

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笼罩在登革热的阴霾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29个国家和地区处于登革热发病风险之中,约39亿人口的健康受到威胁,其中以东南亚、美洲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最为严重。在登革热疫情大爆发的2019年,WHO将其列为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

登革热爆发一度被为是贫困和社区管理水平低下的标志。从登革热的发病特征和预防措施来看,贫困确实会加大它的发病概率。

和新冠病毒类似,登革热潜伏期长达14天,存在无症状感染者,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早期确诊十分困难。另外,登革热暂时也还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果不幸染上登革热,只能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尽量减轻症状。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感染登革热后能及早发现,碰到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死亡率不足1%。然而,贫困地区普遍较低的医疗水平,会极大降低确诊速度和治疗效果,这让当地居民的健康面临更大的威胁。

在登革热的预防上,我们还无法依赖大规模接种疫苗。因为现有的登革热疫苗有效性不高,接种后发病风险仍然超过40%。目前人们主要还是通过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减少垃圾、消除积水等方法来预防登革热。但是,这样的环境整治措施需要长期的、“自上而下”的社区参与,贫困地区常常不具备这样的动员能力。有研究证实,在发病风险类似的区域,经济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城市,其登革热发病率通常越高。

考虑到贫困地区的确诊率通常比发达地区低,贫困人口的实际境遇可能更加恶劣。

即便登革热和贫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家们并不认为可以将其直接定义为贫困病。事实上,登革热和气候变暖的关系更加密切。随着近几十年气温上升,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19年,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向WHO上报了共420万登革热病例,发病总数和20年前相比翻了8倍。这一切和蚊子脱不了干系。

蚊子的幼虫在水中生活,不易受到高温的胁迫,因此气候变暖通常会扩大蚊虫的活动范围,将更多地区置于登革热风险之下。据估计,伊蚊在美国和欧洲的分布区正在分别以每年150英里和93英里的速度向北扩张,预计到2050年埃及伊蚊在全球的分布范围将会增加1996万平方公里,这几乎是中国国土面积的两倍。

气温上升还会增加登革病毒的传播效率。

温暖的环境一方面会缩短蚊子发育所需要的时间,让它们能更早地羽化为吸血的成虫,产生更多的世代;另一方面会蚊子变得更加活跃,增加其叮咬的频率。此外,由于登革病毒在进化的过程中已经适应了人体温度,环境温度越接近体温,就越有利于登革病毒的传播。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未来气候变暖将会让登革热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按目前的气候变暖趋势估计,到2080年全球处于登革热发病风险中人口的数量将增加至61亿,届时60%的人都将会面临登革热的风险。而且,登革热发病风险上升趋势最明显的地区,通常还是最无力应对这类疾病的贫困地区。

在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等“黑天鹅事件”频频出现的今天,要预防登革热的爆发更是难上加难。即便如此,人们也从未放弃,不断寻求各种方法,帮助经济欠发达的高风险地区减少登革热的发生。

在柬埔寨,WHO与国家和地方当局一起,正在尝试用一种经杀虫剂处理的新型防蚊网罩来预防登革热。当地人将这些网罩盖在自家的混凝土雨水储罐上,可以防止蚊子在其中繁殖,降低成虫的密度和寿命。在越南,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与当地卫生工作者合作,将一种以蚊子幼虫为食的水蚤引入农村地区的家用储水罐和水缸中。迄今为止,在已实施该计划的越南北部和中部的45个公社中,有40个公社(超过38万人)消除了登革热病媒。

要说消灭登革热等蚊媒病的核武器,当属——以蚊治蚊。科学家正在尝试通过放飞经过“绝育”处理的蚊子间谍,让野生蚊子种群失去生育能力。这种利用不育昆虫进行防治的技术,最早由美国农业部发明,用于防治果蝇和螺旋锥蝇等农业害虫。该技术绿色环保,对人体健康不存在威胁,已经成功应用了超过60年。目前,不育蚊子技术已经在多个国家投入应用。

WHO也于2020年4月发布了一项指南,用于确保不育昆虫技术在蚊媒病防治领域的安全使用。另一种备受期待的以蚊治蚊方法,是利用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感染蚊子,阻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沃尔巴克氏菌是昆虫体内的共生菌,但是伊蚊天生并不携带该菌。这种细菌的存在不仅会减少蚊子被登革病毒感染的几率,还会能顺便操控蚊子的生育。例如,当感染了沃尔巴克氏菌的雄蚊和未感染的雌蚊交配时,就不会产生下一代。

2017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者们牵头成立了世界蚊子计划(World Mosquito Program),希望利用安全有效地沃尔巴克氏菌法消灭登革热等蚊媒病。目前,该计划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项目,WHO正在对其效果进行追踪评估。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奚志勇教授是首个将沃尔巴克氏菌注射到蚊子体内的科学家。

2019年,奚志勇教授团队首次将沃尔巴克氏菌和不育蚊子技术相结合,在实验中对广州两个偏远岛屿上的蚊媒种群数量实现了有效控制。他希望,能通过这一技术将天然蚊子种群压制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蚊子存活和人类健康安全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政府组织和科学家们费尽心思探索新方案,又不厌其烦地评估现有方案,目的只为寻找一条最安全有效的途径来守护全人类的健康。希望在全人类共同的努力下,这些被忽视的蚊媒病,能够早日得到控制。人类的历史长河上,新的挑战总会不断出现,气候变暖、登革热、新冠疫情……太多问题难以解决,但还好,人类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也从不罕见。

UUID: b47603f8-10e7-413e-970b-458f625896f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03-25_天气越热,你心越浪?登革热也是这么想的.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