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不了床:你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作者: 张峻皓

来源: 探臻科技评论

发布日期: 2021-03-22

本文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起床与睡眠问题,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因素对睡眠节律的影响,提出了社会时间与个体时间的概念,并讨论了如何在社会与个体的合力下实现健康的早起。文章指出,稳定而不失灵活的社会时钟和个体的行动力是管理个人时钟的关键,同时,科学建议可以减轻睡眠不足的后果。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让我们来聊一聊起床这个话题。我们的睡眠与起床时间究竟是如何受到个人与社会因素的影响的?本属生理节律调控的睡眠,缘何在现代社会受到种种侵占?早起的生物与心理机制如何?

不知园子里的你开学以来一共吃过几顿早饭?寒假在家那段时间,父母耳提面命之下,相信不少朋友还是完成了按时起床这个寒假难题,但更多的人,恐怕像我一样,起床后,就可以谋划午饭与午后小憩了。而开学之后,早八课程和无处不在的同侪压力,又让园子里的众生重新回到了早起的日程中。在寒假的休眠之后,现在的你,早起是难是易呢?

非唯园内,放眼全国,晚睡与晚起,也是普遍现象。2016年,密歇根大学的睡眠APP统计显示,中国人平均睡眠和睡醒时间在全球属较晚一级,中国男性平均睡眠时间为十一点半,起床时间为七点十分,而中国女性的平均睡眠时间接近十二点,睡醒时间则接近八点。与之相比,欧美国家的男性与女性的普遍平均睡眠时间在十一点或之前,而睡醒时间也大多早于七点。

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受自然光和身体激素的调节,日间清醒而起,夜间困倦而眠,一切合理而自然。在冬季,由于日照时间的改变和太阳辐射的减少,基于光反馈进行调节的身体系统,倾向于进行更长时间的休眠;同时,冬季导致身体为维持体温进行的基础代谢增加,致使行动成本变高,由此,冬天的早上,我们很“自然”地起不来,起的更晚,所以,一些国家会设置冬令时,以适应个体的生物节律。

从生物体运行效率的角度,寒假晚起,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然而,当今的睡眠节律推迟,已然超出原有生物体设定的范畴。多家权威新闻媒体引用的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睡眠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一般在凌晨1点后才入睡。尤其在过去一年中,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的整体入睡时间推迟了2-3个小时,搜索睡眠问题的次数增加了43%。

现今我们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早晨晚起,而是晚睡晚起的节律推迟,甚至于晚睡早起的睡眠不足。大量生理医学研究显示,类似持续性的睡眠限制,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伤害,致使认知功能下降,并导致心脏病风险提升、肥胖等诸多健康问题。首先,工作时间和照明时间延长对生物钟的影响十分巨大。自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工作时间的延长,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早已在资本论当中雄辩地指出,机器生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工人变为了永不停歇机器的牺牲品。而在当今时代,光照的普及、手机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先前基于光反馈调节成立的睡眠规律:生物体越来越难以根据外部环境的线索来判断时间,咖啡因、茶多酚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也给予了人人为调整自己生物时间的手段,最终的结果,便是既有的个体生物时钟变得愈发脆弱。个体生物时钟弱化的同时,社会设定的时间占据了上风。

学校的早八课程与早读,工作中的996、007,早班地铁时间……这一系列时间设置的共同点,便是社会时间通过其规范力量,为人类活动设定了一个基准,通过这个基准,人类集体活动在自然参照逐渐削弱的状态下,通过社会参照这一维度得以维持。由此可知,讨论当代社会的起床与睡眠问题,需从社会与个体两个角度入手,因此,本文提出两个讨论时间的概念:社会时间与个体时间(个体生物节律)。

不容忽视的是,社会时间与个体生物节律存在种种矛盾。二者产生矛盾的典型案例是青春期的睡眠节律和学校的课程时间。据美国睡眠协会的数据,青春期青少年推荐的睡眠时间为8-10小时;同时,由于青春期的生物节律相对偏晚,早晨属于疲倦的时间,唤醒程度低,学习效率低下,然而,既有的学校制度还是会设定6点半-7点的起床时间,导致学生早晨十分疲倦,需要使用咖啡因为自己提神以保证学校效率。

然而,上述对于社会时间与个体时间的分析,却无法解释疫情与寒假宅家时我们的睡眠-起床问题。宅家生活时,本应从工作与社会压力中解脱一些的我们,往往发现自己反而更难起床,睡眠时间更加延后了。非唯如此,研究发现,宅家的这段时间里,许多人甚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睡眠问题。

从社会时间的角度分析,这似乎有些矛盾:在家时,社会时间的压力减轻,时间的支配更为自由,睡眠的时间也足够充分,规律作息应当更加容易才对,为什么我们还是无法起床?因此,这个问题不能仅用上述的社会时间与个体时间的矛盾机制来回答。

那么,面对所有这些困难,我们应该怎么来实现“健康的”早起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与个体的合力,重新设置社会时钟与生物时钟的平衡。首先,稳定而不失灵活的社会时钟,是生物时钟的安全网。政策设计者应当认真地思考社会时间的设置;比如,冬令时、适当调整早八、避免强制过晚加班。同时,在工作中,可以根据情况提出弹性工作制,为个体留下一些调整生物钟的可能。

同时,自己的行动力,是管理个人时钟的关键。对个体来说,需要借鉴行为科学的建议,改善自己的决策模型,努力保障生物钟的稳定。把长期目标(早睡早起/每日稳定的睡眠时间)转换成为短期目标(上床前不使用手机/提前完成每日计划);调整每日计划:将更多的事情放在早晨;为自己创造动机:让早起节约出来的时间变得更快乐,比如用早上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早起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最后,采取科学建议,可以减轻一些睡眠不足的后果。根据健康研究给出的建议,如果面临睡眠不足的情况,短于30分钟的小憩结合咖啡因一定程度减轻晚睡早起带来的不良认知状态。然而,持续性的睡眠不足仍会带来持久的神经损伤,因此,保障睡眠还是首选。不过,健康早起虽好,睡觉和起床,究其根本,仍是个人问题。

虽然各式健康报刊都在推荐我们成为一个“早起人”,但现代社会的节奏、互联网的侵袭也在不可避免地使我们朝着“猫头鹰”进化。两者的矛盾,目前来看,难有统一的解决办法。

尽管出于适应社会时间和个人良好作息的考虑,早起是极好的;但是,社会也应当尊重每个人自身的时间表;有些人在夜晚处于创作欲的巅峰而早晨却难掩疲倦,有些人早晨精力旺盛却需要午睡来弥补空白;有些人不睡九个小时就没有精神,有些人一天睡六个小时也能生龙活虎——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睡眠负责。睡眠与起床,是属于个体最私人、最单纯的个人体验,白与黑的交界处,个人自我意识昏暗的地方,是人类世界里少有的、未经触碰的私域。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属于每个人浪漫而天真的期许。

期望大家都能有一夜好眠。

UUID: 57577b59-f639-4cff-a1c7-071b5d86207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1年/2021-03-22_起不了床:你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