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科学理事会发布报告,提出科学记录都应普遍地开放获取,并保证后代子孙可以公开访问,并就从私人商业化垄断中解放科学出版物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从事数字信息服务、开放获取、开放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张晓林博士就该报告进行了解读。
国际科学理事会在2021年2月发布《解放科学记录:让数字时代的学术出版为科学服务》。我和同事们对该报告做了翻译,中文版可从上海科技大学知识管理系统下载。
ISC报告是在一个国际工作组共同努力下产生,经过ISC成员多次会议讨论,经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召集的专家团队修改,经ISC理事会同意,作为ISC报告正式发布。
它是对数字时代科学出版的一次全面体检,在各种纷杂信息、甚至有意无意的误导/掩盖/混淆/离间之中,梳理历史、解剖当下,抽丝剥茧、询证澄疑,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地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观点和建议,为ISC后续关于 Future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报告认为,科学所创造的知识要及时和可理解地传播到公共领域得到应用,才能最有效地为公众利益服务,而这也就是科学出版的目标。它从科学服务社会的目标出发,从科学出版的本源宗旨出发,提出了科学出版及所形成的科学记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报告指出,当前出版的绝大多数科学记录来自公共投资,公众、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在科学出版物的生产与传播中做出了最大占比份额的投资,但是科学界向期刊免费提供作品,将版权拱手让给出版商,担任出版商期刊的编委,无偿提供同行评审,然后不得不高价回购其发表的作品,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合法地”禁止通过文本和数据挖掘本由他们提供的已发表科学记录来进一步分析。
这是对以公共资助为主产生的知识资源无偿地进行私有化,还通过付费壁垒阻碍人们获取这些资源。
报告提到,开放获取有丰富的形态和多样化、有时还是复杂的发展过程,预印本库和机构知识库作为科学出版的重要形式的作用日益增长,拉丁美洲等地区积极开辟公共支持下的开放获取新模式,许多可负担和充满创新的开放交流机制不断涌现,当然不同机制也存在争议和各自的可能的多面影响。但这都无损科学记录开放获取本身的正义性和发展潜力,反而暴露目前某些商业出版社采取的成本高、包容性差、外部性消极的机制的不合理性。
报告指出,科学数据是科学成果中的一等公民和科学记录中的基本部分,在发布一项发现或创造时,为它提供证据的数据、模型和算法等也必须接受审查。因此,发表论文时,应该将支撑论文结论的科学数据同时发布,置于可公共获取的、可信赖的数据存储库中,保证科研数据能被获取、保障对科学结论及其证据的仔细审查和重复验证。
这些数据还应被汇集和保护,遵守FAIR数据标准提供共享,这对于维持科学的自我修正过程至关重要,也将有助于缓解过去不时出现的研究结果不能重复验证的情况。
报告认为,在科学出版被商业化垄断下,一些出版物计量指标被当成了主导科学评价、甚至决定科学选题和科研资源配置的手段。所谓的“期刊影响因子”,只是反映一种期刊若干年间发表论文的年平均被引次数的指标,所谓引用次数或者高被引也有很多复杂原因,但有意无意之间,它们常常被作为评估论文质量甚至个人水平的替代指标。
报告提醒,所有学科现在都在数字世界中运行,研究过程的所有元素都可以数字化表征、从而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可访问性、“可发表性”、甚至可计算性。整个研究生命周期具备了实现数字互操作性的可能性,所有开放的数字化的研究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关联的数字基础设施。
报告警示,要注意那些几乎达到垄断地位的索引数据库对科学评价和科学运行的影响,它们不但本身存在许多内在歧视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什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什么算好的研究成果”“什么是研究前沿”“如何评判科学影响力和竞争力”等几乎形成了垄断性影响。
报告强调,科学界应该采取紧急行动来保持对基础设施、科学出版、数据和数据分析的控制,防止被大规模商业利益“卡脖子”或“带歪路”。私营公司可以发挥作用,但它们是向由科学界治理的体系提供服务,而不是在一个它们统治的系统中。ISC将寻求与国家与国际资助者、大学、开放科学机构、出版商和科学家接触和合作,建立一个强大和基础广泛的变革联盟,以确保科学成果的有效传播和使用,并将此作为振兴开放科学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