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的星海广场上,有一座似贝壳状的穹顶式建筑,这便是国内唯数不多的集贝类研究、科普教育、展览展示、收藏和国际交流为一体的专业性贝壳博物馆——大连贝壳博物馆。博物馆出展出现生贝类标本5万余枚,不乏许多稀有种类。有着“镇馆之宝”称誉的龙宫翁戎螺(Entemnotrochus rumphii)便是其一。
龙宫翁戎螺在分类上隶属于翁戎螺科脐翁戎螺属(Entemnotrochus),现生仅两种,即龙宫翁戎螺和阿当嵩翁戎螺(E. adansonianus)。翁戎螺是一类非常古老的腹足类软体动物,早在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便出现在地球上了。龙宫翁戎螺是翁戎螺中体型最大,也是花纹最漂亮的种类。壳体呈圆锥形,壳面有黄红色似火焰的斑纹,整体造型仿佛一座宫殿,因此又称龙宫贝。
翁戎螺类的化石种类超过1500余种,而现生种类仅30余种。通过对比龙宫翁戎螺与化石,科学家发现它们的身体结构居然没有任何变化。像龙宫翁戎螺这样具有古老化石生物的特征,又缺乏现生亲戚的生物通常被称为“活化石”。中生代是翁戎螺最为繁盛的时代,到了新生代后,绝大多数在一次又一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消失,只有像龙宫翁戎螺这样极少数的孑遗种类延续下来。
龙宫翁戎螺由荷兰软体动物学家马托伊斯·马里纳斯·舍普曼(Mattheus Marinus Schepman)于1879年命名,种名为了纪念采集人——德国植物学家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模式标本存在荷兰鹿特丹自然博物馆。龙宫翁戎螺的模式标本非常大,壳径达到20厘米,采集自印度尼西亚的马古鲁。
然而自从1879年被正式命名后,将近60年内都没有人再发现过它。
随着深水捕捞技术的提高,龙宫翁戎螺又重新被人们发现。1968年,台湾渔船又捞获1枚龙宫翁戎螺,这枚龙宫翁戎螺被日本鸟羽水族馆以1万美金的价格买下(当时这个价格可以在台湾买一幢楼),并于第二年的春天在东京百货公司对外展出,吸引了数万人参观。时隔不久,1969年5月,基隆市的一艘渔船在钓鱼岛海域作业时又捞获3枚龙宫翁戎螺,除了一只在打捞时受伤死亡,另外两只活体被送到了台湾省立博物馆。
现在,只要你舍得花钱,买上一枚龙宫翁戎螺收藏并非难事。然而,活的龙宫翁戎螺依然十分罕见。2018年,日本冲绳美之海水族馆曾经展示了一只通过ROV(无人潜艇)在水深150米左右采集到的活体龙宫翁戎螺。龙宫翁戎螺还有一个与其他螺类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它的壳上有一条细长的裂缝,用来排泄体内废物。这条裂缝随着螺体的生长,最长可以达到底层周长的一半。
大连贝壳博物馆的龙宫翁戎螺更是奇特,它的这条裂缝居然达到了螺顶,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了得到这个答案,我联系到了在大连的朋友帮我去贝壳博物馆一探究竟,遗憾的是吃了闭门羹,自打去年底,因为馆内维护,大连贝壳博物馆就暂停开放了。于是,我又联系到了在贝壳专业方面几乎无所不知的尉鹏老师,他的答案让我哭笑不得。原来,大连贝壳博物馆的这枚龙宫翁戎螺是一名船长赠送的,当时这名船长本想把这螺壳当成灯罩,为了增加透光度,人工将裂缝切长了……真是暴殄天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