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博物历》主角长得有点丑,名叫鮟鱇,请各位做好心理准备。说到鮟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种生活在海底漆黑环境中的鱼,长得跟闹着玩儿似的,还天天打着“灯笼”,诱骗猎物上钩。实际上,鮟鱇目的物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等海域,近到我国的东海、黄海等海域,都有分布。
科学家解剖了一些黄鮟鱇,仔细研究了它们的胃容物后发现,黄鮟鱇食物中的包含了多种鱼类,只不过在不同海域中,它们吃的鱼的种类有所差别。这说明鮟鱇不挑食,选择性较低——能被“灯”吸引来的、能抓得住的、能咽到肚子里的,它可能都不会拒绝。
鮟鱇虽然不挑食,但在它们小时候,食物中更多的是在大海表层活动的甲壳动物和头足动物,与之对应的是,黄鮟鱇幼鱼营浮游生活。等到体长长到10厘米时,黄鮟鱇会慢慢变成底栖生物,凭借暗淡的体色,以及显眼的“钓竿儿”,神不知鬼不觉地吸引猎物上钩。黄鮟鱇的“钓竿”由背鳍的第一鳍棘特化而来,顶端就像一面白旗,在海底招摇。此时黄鮟鱇的食物种类会出现明显的转化——变成鱼类,甚至是带鱼、龙头鱼这些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说到鮟鱇,就不得不提到它们的另一个身份:美食。近些年来,人们用可以深入海底数十米至三四百米的拖网捕鱼,捞起了黄鮟鱇。十余年前,仅黄鮟鱇这一个物种在我国海域内的渔获量,就高达12000吨。如此巨大的数字,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这种珍奇食物的追求,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出其他鱼类资源有所降低,鮟鱇也算是“矬子里拔将军”。
越来越多的鮟鱇被摆上了餐桌,这些鮟鱇十有八九都是雌性,因为雄鱼个头极小,只有雌鱼的百分之一,没什么食用价值。
另外分属角鮟鱇亚目的角鮟鱇,雄鱼往往不会单独生活,而是会寄生在雌鱼身上,形成一种叫做“繁殖寄生”的特殊关系。雄鱼在找到雌鱼之后,会张开大嘴咬住雌鱼的腹部,之后雄鱼的循环系统会慢慢与雌鱼融为一体,内脏也会慢慢消失,最终只保留一对睾丸,沦为无情的繁殖机器。
可能你会好奇,人类或者其他动物器官移植后,通常会出现排异反应,来自异体的器官会被排斥,受体需要终身服药减缓排斥反应。但鮟鱇似乎并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否则它们也不可能以繁殖寄生的方式一代代的繁衍至今。这是因为,那些可以与异性融合的鮟鱇,体内与抗体生成等有关的特异性免疫的基因表达发生了重大改变,免疫反应会减弱至不会产生排异反应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