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社会的数字焦虑

作者: Emeria

来源: 京师心理大学堂

发布日期: 2021-03-18

本文探讨了当代社会中的数字焦虑现象,特别是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环境中,数字数据对个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度量社会的概念,指出数字不仅显示价值,更是赋予价值,并提出了应对数字焦虑的建议。

朋友圈点赞少,我就特别难受,怎么办?前两天,学堂君看到一条微博,@河森堡在里面写到自媒体从业者对数字十分焦虑。数据好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天选之子,作品更是越看越顺眼;数据差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就是条海参,写出来的都是什么垃圾玩意儿。在大学堂写了这么多篇文章之后,学堂君对此深有体会。学再多心理学的情绪调节理论,每次发出文章后我依然会有一种本能冲动,去盯着阅读量、转发量、评论数,深以物喜,常为己悲。

不止是自媒体,当代社会的每个人都无法逃离这种数字焦虑,我们的社会已经悄然成为了一种度量社会(metric society)。度量社会一词由社会学家 Steffen Mau 在 2019 年的著作中提出,其核心定义是数据驱动(data-driven)下进行评级的社会。量化古已有之,像是选拔考试,你总得给人分个高低吧?所以科举考试中就得有一二三甲,得有排名先后,这就是古早的量化。

而当代社会的量化更隐秘,对生活的渗透更深入。

数字不仅是显示价值,更是赋予价值。效度是心理测量学的核心概念,如果一个工具(一个量表,或一把尺子)能够准确测量出我们想要测量的东西,那么它的效度就很高。在心理测量学中有标准化的过程与且严格的指标来评价效度,但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这个过程的。那么,谁来定义现实生活的效度,谁来界定这个数据确实反映了那个东西?

我们生活使用的那些看似中立客观的数字,其实既不中立也不客观。你认同某个数字很重要,并且愿意相信这个数字能够反映你想要了解的某个东西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归属(value ascription)的过程。

数字时代,数字好像就可以代表一个人:身高体重三位五官比例,框定外形;年薪,年龄,消费水平,圈出社交层级;粉丝数,点赞数,转发数,数出趣味与深度……拿什么证明你是你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既然数字不能概括一切,不如清醒一下,跳出数字陷阱,去了解真实的生活与自己吧。

UUID: ba0152d6-4feb-4bfe-be5a-51d00d62e07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03-18_朋友圈点赞少,我就特别难受,怎么办?度量社会的数字焦虑.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