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审稿,谈钱俗吗

作者: 胡珉琦, 张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1-03-18

《科学》报道讨论了是否应该给予审稿人报酬的问题,支持者认为有偿审稿能提高评审质量,反对者担心这会导致订阅成本上升和不道德审稿。《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专家,讨论了国内外期刊审稿的现状和争议,以及审稿报酬对学术圈的影响。

审稿,该不该给钱

3月初,《科学》的一篇报道讨论了“是否应该给予审稿人报酬”的话题。作为支持方,美国一家科技初创公司的首席科学家James Heathers主张,以营利为目的的出版社应给予每位审稿人每篇稿件450美元的审稿费。Heathers的主要观点是:审稿给评审人带来负担,并且评审质量参差不齐;目前评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还包括评审缺乏深度及拖延。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偿审稿是必须的。

而作为反对方,非营利性出版机构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的首席执行官Alison Mudditt和数据共享工具DataSeer创始人Tim Vines则担心,如果450美元审稿费成为常态,将会带来订阅成本飙升、不道德审稿泛滥成灾等可怕的后果。

针对该不该给审稿人报酬这一争议话题,《中国科学报》梳理了国外相关报道,并采访了相关专家。付费评审能提高效率吗?

要不要给审稿人报酬,这一讨论在国外学术界起码已经持续十年了。2009年,英国非营利科普组织“科学的意义”对论文作者和审稿人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国际调查——《2009年同行评审调查》,约有4000名科研人员参与。报告显示,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认为,现行的同行评审系统需要调整。43%的受访者认为同行评审太慢,还有20%的研究人员认为,同行评审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愿意评审的人太少了。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同行评审的参与度。不过,受访者对激励机制存在分歧:52%的人希望收到实物回报,例如订阅或免除其本人的出版费用;而有41%的人则希望评审有酬金,但如果这笔费用由作者负担,那么这条建议的支持率则下降到2.5%。此后多年,审稿周期长、审稿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并未缓解,反而日益严重。2016年,《自然》的一篇报道直指“发文章为什么要那么久”。

作者指出,《自然》在过去十年来审稿周期从85天增长到150天,而PLOS ONE则从27天增长到125天。“许多研究者已经对于无限的送审—退稿—评议—再评议这一循环感到抓狂。漫长的审稿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严重干扰了科学家的正常生活与工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PLOS表示,这是由于文章数量大幅增长,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另外,目前对于文章过审的关卡在增加。

《自然》的编辑也指出,目前找到合适的审稿员的难度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毕竟从2000年到2015年,PubMed收录的文章数量增加了一倍不止。所以,关于如何激励审稿人高效地审稿,一直是学术圈讨论的话题。

国外期刊审稿都免费吗?“许多国内科研人员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国际期刊始终遵循着免费审稿的传统,可近十多年来情况有了变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江晓原告诉《中国科学报》。

2014年,全球最大的问答网站之一Stack Exchange就讨论过“是否有期刊支付审稿人薪水”的问题。答案是,付钱给审稿人并不是什么罕事。科研人员指出,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有时会为审稿人提供报酬。再比如,美国经济学会出版的期刊,审稿人每进行一次“及时”审稿,都可以获得100美元。

2015年3月,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开放存取期刊《科学报告》推出了一项付费试点项目,允许研究人员提交的生物学领域论文,使用“快速同行评审”通道,前提是作者需要额外支付750美元。提交费用后,期刊会在三周内给予意见反馈。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自然出版集团志愿编辑之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气候学家马克·马斯林随即宣布拒绝在协议上签字。

他的理由是,项目实施后,期刊投稿将进入“双轨制”系统,投稿作者将被迫分成两极:一种是没有或较少有资金支持的科研人员,依然按照传统模式投稿;另一种是比较富裕的科研人员,通过付费可以获得评审优先权。这会造成很大的不公。

这项政策虽未铺开,但《科学报告》目前的政策显示,如果期刊找不到足够的同行审稿人,可以使用出版合作伙伴Research Square的服务来确定合适的审稿人并提供报告,以免给作者造成进一步的延误。由Research Square聘用的审稿人将获得酬金,用于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审阅。不管审稿人的推荐如何都支付酬金。

Research Square提供的是一种“外包评审”服务,这家商业公司建立了一个独立于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的第三方同行评审机构Rubriq,它既可以向出版商提供文章接收后的同行评审,也可以为作者提供文章提交前的同行评审,用以帮助作者减小文章被拒的可能。只不过,这些评审人都不是免费的。

再比如,《科学》在2015年的一则报道介绍了,开放获取期刊Collabra: Psychology计划从每篇收取的875美元文章处理费中,拿出250美元放入“研究社区基金”,用来支付审稿人和编辑的费用。正如江晓原所说,不同出版机构对于同行评审模式的选择早就不是单一的了。

审稿的回报只有金钱吗?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王善勇刚刚做过一项统计,过去一年多来,他大概给十多种期刊审稿达80多篇,绝大多数都是本领域的顶级期刊。王善勇指出,对于中国目前的科研环境来说,相较于争取审稿报酬,科研人员更急需的是培养一种奉献精神,而不是没好处就不去做的功利思维。其次,他认为,审稿本身可以带来一些隐性“福利”。

“据说,多年前欧美有的国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你给学术期刊做过审稿工作,在申请绿卡时是可以获得加分的。一些大学也会给审稿算工作量(作为社会服务的一部分)。”他还谈到,投发论文的过程中,期刊主编、编委、编辑、审稿人、作者构成了一个系统。“很多科研人员既是审稿人,也是作者。如果你总是拒绝审稿邀请,可能会进入编辑的黑名单中,如果你是个积极的审稿人,那你的论文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这个‘潜规则’,这种关系是相互的。所以,审稿的好处未必会通过付费的方式来体现。”“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人员要多为国际学术圈做贡献,才能掌握话语权。”王善勇告诉《中国科学报》,“作为一些国际期刊的编委,我切身感受到,现在很多国内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以前可能请不动,现在愿意去做审稿工作,而且非常认真。还有很多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做国际期刊的主编,哪怕是区域主编。

做期刊主编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他们在努力争取。”《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十分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一种理念。虽说审稿人义务为杂志服务,但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审稿人是在为整个学科发展服务。“审稿确实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付出马上就要兑现,审稿工作就变成商业行为了,这真的有利于学科发展吗?

”程磊表示,审稿人完全有充分的自由决定是否接受审稿邀请,“有偿审稿”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可能是由于一些巨型杂志的出现导致了审稿需求的暴增,使得审稿人不堪重负。他也认为,应该同时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审稿人的工作肯定是对整个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应该承认审稿对于审稿人是一种学习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义务审稿本无可厚非,是很自然的事。

当然如果期刊和某些科学家达成协议,需要其帮助完成相当数量的审稿工作时,支付一定的报酬也是合理的。”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国内有些期刊会给审稿人少量报酬,但那真的是微不足道,试问哪个科学家是冲着报酬接受审稿邀请的?”“如果真如《科学》新闻里提到的每篇审稿给予450美元的报酬,通常一篇稿件需要3位审稿人,这对于期刊来说绝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还包括审稿之后被拒的稿件)。

”程磊指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有偿审稿成为常态,出版商肯定会将这笔开销转嫁到作者身上的,毕竟归根结底审稿有利于提升作者的论文水平”。此外,在他看来,有偿审稿可以解决审稿拖延的问题,但仍然无法保证审稿质量,因为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为商业出版做“慈善”合理吗?在2020年《科学家》的一篇报道《出版商,如果想要我为你审稿,请付我薪水!

》中,人类学家Hugh Gusterson态度明确,“学者们应该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为非营利出版商做审稿,但应该对那些不支付报酬的营利性出版商的要求‘直接说不’”。类似的争论经常出现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城市规划研究员Natalie Osborne就在2018年的一条推特上写道:“嘿,学术出版商,你的利润率大概是30%。”这样的逻辑在江晓原看来是合理的。

“目前,国际排名前20的顶刊,一大半是商业期刊。国外期刊界早已过了‘田园牧歌’的年代,自从资本进入学术期刊,出版商的根本目的就变成了资本增值。”他特别指出,这与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国内期刊都是非营利性质的,被视为“学术公器”,可以保持“纯洁”的状态。因此,他认为,如果有审稿人向一家商业期刊索要审稿费,这不应视为不道德。“审稿是否收费和学术判断是否公正,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在国内审基金、审项目都可以获得报酬。我觉得收费也不会有碍公正,甚至反而有助于公正。因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得到了回报,就应该认真替人干活。”江晓原坦言,一家商业公司,一方面要求审稿人免费,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必须尽心尽力、高效完成,这在过去是一种学术传统,现在变成了道德枷锁。

2020年,美国学术出版学会博客“学术厨房”有一则评论指出,“我们在全球知识生产过程中浪费了太多时间,因为保留了一个基于‘慈善’的评审系统,这延迟了整项工作”。作者认为,目前提到的其他奖励办法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解决审稿效率低的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案是真正的专业化,这意味着要为审稿人付费。只有付款,杂志才可以要求审稿人快速提交报告(例如10天之内)。

学术出版系统中的其他人都可以因为工作而得到报酬,为什么审稿人不行?不过,出版商们对这个问题的态度耐人寻味。《科学家》在报道的最后提到,除了PLOS和加州大学出版社,联系的出版商中没有一家表示考虑过付钱给同行审稿人。《科学》发言人在一份回复声明中写道,《科学》不打算向同行评审人员支付报酬,并补充说:“许多评审人员感到有义务参与,这是一种很好地服务于科学的传统。

”在自然出版集团的声明中,它提及为改进同行评审所作的努力,比如最近的一项试验倡议,它认可已发表论文中的评审人员,但没有提到付费的同行评审。此外,出版巨头爱思唯尔也没有发表评论。

UUID: 1b264cd6-d94a-4471-b670-7e595b7b3bf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21-2022/中国科学报_2021-03-18_「转」审稿,该不该给钱.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9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