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时候曾经在树林里捉过磕头虫,这个有意思的小甲虫带来了许多夏日里的欢乐。当轻轻抓住它的时候,它会不停地“磕头”,上下晃动它的头和前胸;如果放在手心里,它可能还会向上一跃,把自己弹到空中。它们中文名叫叩甲(俗称磕头虫/叩头虫),英文名叫Click Beetle,而今天的主角是它的近亲,假叩头虫。
假叩头虫,顾名思义,它长得像叩头虫,但实际上并不是同一类群的物种。这一名字是隐唇叩甲科(Eucnemidae)甲虫的统称,目前这个科有着超过1700个现生种,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生代的侏罗纪,至今已在地球上生活了近1.6亿年的时间,真真是恐龙时代的幸存者。
生物学上讲,种(Species)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就是可以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类群。举个栗子,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的78亿人,不论我们来自哪个国家,都属于智人(Homo sapiens)这个物种。而这类小小的虫子有着庞大的家族,仅目前现存的物种就多达1700种,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种群数量众多。
地球上发现关于它们的最早化石记录是在侏罗纪中期,距今约1.6亿年,出现时间比人类早得多了。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仅有700万年的历史;而我们智人的历史更短,在3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在非洲大陆的丛林中繁衍生息。
1.6亿年前的地球大陆正是恐龙和裸子植物的天下,在这一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小小的假叩头虫们安逸地生活在腐烂的木材树皮下面,静静地见证了恐龙在地球的称霸,开花植物的绽放,哺乳动物的崛起,古猿的出现,还有人类登上地球生命舞台的历程。它们可谓是目睹了真实上演的史诗级大片。
假叩头虫和其它鞘翅目昆虫(也就是甲壳虫)一样,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4种形态的变化,它的发育史也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它们的幼虫是以感染弧状菌的木材中生长的菌丝为食,成虫通常可以在森林里,树枝上或树皮下找到,在枯木朽木中更多。
在中生代晚期,地球上仍以裸子植物为主、被子植物还未开枝散叶的时候,假叩头虫家族(隐唇叩甲科)的两个小分支,Anischiinae亚科和Palaeoxeninae亚科,都已经发展成了两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姑且叫做A家族和P家族。假叩头虫的这两个古老分支,在当时都呈现了高度的物种多样性,种群繁盛,在进化上非常成功。而经历了一亿多年的演化之后到今天,两个家族的命运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A家族原先只在裸子植物的树皮上繁殖,但看到被子植物辐射分化、逐渐繁盛,它们与时俱进,成功入侵了被子植物。它们利用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真菌为食,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功扩散开来。直到今天,A家族的后代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的热带地区。如今被子植物的花朵几乎开遍了地球的每个角落,P家族却仍然以针叶树为生,固守在松柏类等为数不多的裸子植物周围。
最终这个家族走向了没落,只在美国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山区存活。
研究发现,早白垩世的P家族幼虫化石,身体结构与一亿多年后的现生幼虫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早期的虫体要小一些,现存的幼虫也因此博得了“活化石”的美誉。在进化上,与A家族相比起来,P家族无疑是走到了进化的绝境。
假叩头虫两个分支家族的兴衰历史,也成为了自然历史的一部分,而我们人类又会在生命长河里写下怎样一笔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些都是人类孜孜不倦探索着的重要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