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大文豪,年少成名,享誉文坛,却一生在宦海里浮沉。在人生的过山车里,他曾抵达权力高位,也曾流放荒蛮低地;但天性乐观的“老饕”苏轼,让“煎”与“熬”都成为烹调美味的方式,在苦中作乐,在失衡中寻找平衡。
据丁永淮先生在《东坡菜和东坡小吃》一书中的统计,以东坡命名或与东坡相关的菜肴大约有100多种,常见的有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饼、东坡蜜酒。苏轼更是留下数百篇与美食相关的诗词。东坡菜也因此被戏称为“中国第九大菜系”。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在黄州,苏轼揣着微薄的俸禄“日以困匮”,好友马正卿为他“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不久,继任太守徐君猷便把城东缓坡上的营防废地划给苏轼。因苏轼十分仰慕的白居易也曾贬地耕植,还留下了《东坡种花二首》,于是他便自号“东坡居士”,东坡菜系的起源地归落黄州,不过东坡菜系在源头上还是归属于川菜,毕竟苏轼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饮食多以川菜为主。
现在提及川菜,人们都会陷入“无辣不欢”的误区,但实际上,传统的川菜并不辣,反而以甜口为主。尤其在唐宋时期,四川饮食以重蜜食甜为主。四川人苏轼更是嗜好甜口,连烤羊脊骨都要蘸白糖,用实力演绎着“生活那么苦,需要一点甜”。
在宦海沉浮的日子里,苏轼上朝堂、下厨房,“自笑平生为口忙”,让创作与创意齐飞。身在他乡,难免思乡,何以解忧,唯有“元修”。元修菜,又称“巢菜”“野豌豆”,是由苏轼引种来黄州的,得名于他的好友巢元修。
除了引种元修菜,苏轼还为黄州人民留下了走向世界的东坡肉。黄州城内有三宝,“稻草系猪猪不跑”。这里的猪个个养得膘厚肉多,但在宋代,上至皇室下至百姓,一致认为羊肉才是金贵美味的象征,对猪肉并不感冒,以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离开黄州后,苏轼仕途仍旧跌宕,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再度被贬,谪居惠州(今广东惠阳)。惠州,市井寥落,每天的街市只杀一只羊。不敢与当地官宦之家争羊肉,苏轼只好买些羊脊骨来解馋。
有了美食的治愈,千疮百孔的苏轼得以在寒风中挺立依旧。但不幸的是,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还是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暴风雨,被贬儋州(今海南儋州)。此时的苏轼已年过花甲,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再度被贬,还是“蛮荒瘴炎之地”,换作常人,心态可能早已全线崩溃。但在海南岛的日子里,开辟学府、挖井取水、劝民重农,贬谪的生活被填得满满当当。
有一年冬至前两天,当地岛民给苏轼送来生蚝,“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于是他首次尝试“一蚝两吃”的做法:小生蚝就剖开取出蚝肉,将酒与蚝肉一同放入锅中煮,汤鲜味美,让人欲罢不能;大点的生蚝拿来做烧烤,蚝肉肥美爽弹,蚝汁鲜美烫口,一时之间竟舍不得吐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