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白: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能起飞吗?

作者: 鲁白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21-03-11

鲁白在2021年3月11日的演讲中分析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指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从仿制药和快速跟跑阶段向基于原创研发、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First-in-class新药研发阶段过渡,并探讨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挑战。

鲁白,清华大学教授,《知识分子》创始人、总编辑,在2021年3月11日发表演讲,分析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有人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1.0版本是做仿制药,2.0版本是快速跟跑,3.0版本则是基于原创研发、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First-in-class新药研发企业。尽管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2015年药监局改革后迅速进入2.0版本,并在2018年港股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制度改革和科创板建立后迎来迅猛发展,但鲁白认为2021年将是又一个转折点,新冠疫情和中美脱钩将加速产业步入3.0版本。

从几份研究报告来看,中国在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各类要素以及成果产出上全面落后于大波士顿地区,人力资本累积也在一些方面逊于旧金山、圣地亚哥等美国城市。

世界发达国家的生物高科技产业发展都具备一些基本要素,包括大学、研究所、企业共同参与的最前沿生物医学研究;大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产出;最富创新力的基础-转化-应用全链条人才团队;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和扶持;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治环境;纵贯研发、临床试验、生产、销售、服务、医疗保险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大量专业且富有经验的风险投资;一大批既有企业家精神又有相当高原创能力的创业者。

对照这些要素,中国目前拥有的优势条件包括生命科学领域的崛起、丰富的科学人力资源、政府的大力支持、创业环境的改善等。然而,不足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原创新药研发很少见,有壁垒的创新技术相当匮乏;有专业科学知识和长远眼光的投资人不多,早期资本相对贫乏;平衡且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尤其短缺。

为克服这些不足,鲁白分析了中国生物高科技公司创业的普遍模式,包括VC+IP+CRO模式和VC+教授IP模式。他认为,无论是跨国公司高管还是大学教授创立的原创新药研发型企业,其成功发展都需要优秀的产品、战斗力很强且充满创业激情的团队、资本和资源。

为推动生物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生物高科技开发园区或孵化器。

鲁白指出,要使中国的生物高科技产业进入3.0阶段,现有的园区/孵化器模式均有缺陷,需要解决从零到一的原创科学成果转化问题。北京市开始尝试支持“一站式”专业创新孵化加速器,由资深新药研发团队驱动并执行完成的开放性原创新药研发平台,可能提高First-in-class原创药物发现的成功率,促进中国科学家原创性科研成果和全球原创新药标准相结合,成为从0到1新药发现引擎。

UUID: ec9223a0-7e84-4900-80d6-fb34877d953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3-11_鲁白: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能起飞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