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辽宁省的热河生物群以发现带有羽毛的恐龙而闻名。此处的化石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恐龙的想象——从满布鳞片到全身羽绒,也颠覆了人类对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的认知。
说到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多数人脑中浮现的应该都是老鼠一般大小的生物,躲在隐匿的角落,昼伏夜出,时刻畏惧着肉食恐龙的追捕。但随着越来越多化石的发现,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过去不为人知的哺乳动物王国,它们的丰富程度远超越人们想象,而且也不全然是弱小的猎物,甚至有些种类还能摇身一变反噬恐龙。
本篇日历的主角叫做爬兽(Repenomamus),名称的含义是“有如爬行动物的野兽”,分类上属于三尖齿兽类,是一种原始的哺乳动物。在这个属之下有两个种类——强壮爬兽(R. robustus)以及巨爬兽(R. giganticus)。前者体长约70厘米,后者则能达到1米,重量推估有12~14千克。这个体型和狗的体型差不多,和现代的狮子、老虎比起来不大,甚至有些迷你。
但这个体型在目前发现的恐龙时代哺乳动物之中,已经是最大量级的了。此外,它头上有深陷的凹窝来附着发达的肌肉,再加上尖锐的门齿,都说明了爬兽可能并不是以往刻板印象中,东躲西藏的小东西,而是会主动积极猎食的肉食主义者。
除了这些凶狠的生理结构外,古生物学家更在巨爬兽近亲强壮爬兽的腹中,发现了更直接的证据,揭示了这种生物凶狠的肉食本性:它们的食谱包含了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颠覆人类以往认识的食物链。
化石物种的食性,通常只能通过一些生理特征来进行判断。例如霸王龙那巨大又带有锯齿边缘的牙齿,明显是用来撕裂和切割肉片甚至咬碎骨头的,恐爪龙那恐怖的爪子搭配尖牙也显示其嗜血的本性;植食的角龙类或鸭嘴龙类有大量适合研磨的牙齿,可以咀嚼坚韧的食物,巨型的蜥脚类则有着笔杆状的牙齿,直接“梳”下叶片之后囫囵吞枣。
但如果想要精确知道,某种已灭绝的动物到底以什么为食,则要困难许多,因为这些被吃掉的东西除了被消化外,在保存成化石的过程中还极为容易腐烂,因此很难保存至今。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例如快速埋藏、缺氧、没有受到扰动等等,保存于腹中的消化物则有机会变成化石,一起保留下来。在强壮爬兽的腹中,就意外保留了它生前的还来不及消化完的一餐。
这些腹中的残留物经过鉴定,人们发现它包含了恐龙的前肢、后肢、指骨及牙齿,此外,许多骨头碎片上都还有被胃酸消化过的痕迹,也更加证明这是被吃进去的一餐,而非意外死在这个位置的路过恐龙。通过这些保留下来的骨骼,可以确定这个被吃掉的恐龙属于鹦鹉嘴龙的幼体,体长约12厘米。
鹦鹉嘴龙是恐龙的一个属,属于原始的小型角龙类,由于其喙状嘴形似鹦鹉而得名,在中国及蒙古等多个地点都有大量发现,是研究比较详细的一种恐龙。这件强壮爬兽标本的发现证明了,在恐龙时代的小型恐龙,要担忧的不止是更大体型的肉食恐龙。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如果不格外小心的话,还可能成为肉食哺乳动物的盘中餐。这也是首次有直接证据证明,在这个时代存在有活跃的肉食性哺乳动物。
继爬兽后,又有越来越多不同生存模式的原始哺乳动物被发现,例如在侏罗纪时期的内蒙古发现的獭形狸尾兽(Castorocauda)以及翔兽(Volaticotherium)等,以及来自辽宁侏罗纪地层的祖翼兽(Maiopatagium)和翔齿兽(Vilevolodon)等都证明了,与恐龙同时期的哺乳动物已经开始上天下水,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通过这些发现,我们对恐龙时代哺乳动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们不全是躲在阴暗角落韬光养晦,只能以小虫为生的小动物,它们中有爬兽这样会以恐龙为食的掠食者,也有已经能在空中、水里等复杂环境中生活及捕食的物种。这些新化石的研究都让我们更加了解到,恐龙时代的哺乳动物已经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生活方式,而且正在发展壮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