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后,很多医生都会给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相对于其他维生素,维生素K比较“冷门”。那么,新生儿和维生素K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多年前,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按要求为孩子们注射“白百破”防疫针。一个刚出生三个多月的宝宝接受注射后,打针的部位出现了肿块,针眼处还有淤血,宝宝不停地哭闹。两天后,防疫站的工作人员登门检查,小家伙虽然还是哭闹,但也没发现什么问题。
第二天晚上,宝宝哭闹得更厉害了,小脚丫一下子蹬到墙上,脚趾甲被弄破了,血流出来却怎么也止不住。爸爸妈妈赶紧把孩子送到区卫生院,血还是止不住,之后孩子被先后送到琼山区人民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均无法止住出血。三天后,这个在世上只存活了百天的宝宝遗憾地走了。
宝宝夭折后,家人认为防疫针是导致孩子死亡的源头,媒体的报道更是吸引了无数目光,一时间卫生防疫站被推上风口浪尖。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宝宝的生命?最后,琼山区人民医院和海南省人民医院联合查出病因: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凝血过程的重要参与因子。当人体血管内皮受损或外部创伤导致血管破裂时,凝血机制便开始启动。
在12种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并将血液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维生素K与凝血酶原关系密切,有4种凝血因子的调节依赖于维生素K。当人体内少量缺乏维生素K时,血浆中的凝血酶原会下降,凝血时间将延长,但严重缺乏维生素K时就会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出现广泛出血。
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尚未成熟,母乳中的维生素K含量又少(每1000毫升仅含1~3微克),人体所需的维生素K约50%~60%来自肠道内细菌合成,但新生儿出生头几天肠道菌群很少,因此通过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也很少,因此极易诱发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婴儿出血病(HDN)。
HDN一般见于产后1~7天,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破损后不能恢复,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皮肤、胃肠道、胸腔内,甚至颅内出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迟发性出血病(LHD)可见于产后1~3个月,临床表现与HDN相同。
为了杜绝新生儿或小婴儿发生出血病,我国大部分医院都会在孩子出生后注射维生素K,尤其是早产儿、体重低于2.5千克的新生儿、通过剖宫产手术出生的新生儿。
前文说过,人体所需的维生素K约50%~60%来自肠道内细菌合成,另有40%~50%从食物中摄取,这两点对成人来说都不是问题,但对小宝宝而言就是大问题了。首先,维生素K分子量较大,即便孕期母亲营养充足,维生素K也不易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同时,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是无菌的,几小时后才开始有细菌进入和繁殖,通过剖宫产手术出生的婴儿由于刚出生时暴露在医院手术室无菌环境中,其肠道菌群的定植更是要向后推迟。因此,维生素K对新生儿至关重要。
虽然成人不易缺乏维生素K,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可以无视维生素K,尤其是处于哺乳期的女性。
现在大家都知道母乳喂养好,如果哺乳期女性的膳食中钙摄入量不能满足需要,一般不会影响泌乳量及乳汁中钙的含量,因为母体会将骨骼中的钙用于维持乳汁中钙的稳定,但哺乳期的妈妈们可能会因缺钙而患上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研究发现,维生素K可使身体利用骨骼和牙齿形成人体所需的钙。维生素K在骨钙素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维生素K水平低的人,跑步时髋骨骨折的概率会增加30%。
研究结果还显示,维生素K摄入和骨折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维生素K能减少骨质流失,降低骨折风险,同时对骨折的愈合也十分有益。
另外,生活中的某类人群,如生理期月经量过多的女性、因内外痔经常出血的病人、经常流鼻血的人,可多从绿叶蔬菜、肉类、乳制品等食物中摄取维生素K。维生素K的每日需要量约为1微克/千克体重。由于需要量低,所以大多数食物基本可以满足需要。只有一点必须切记:新生儿是对维生素K有特殊营养需求的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