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与海龙,这二位的名字大家肯定都听过,或许还有隐隐约约听说过它们所谓的“功效”——壮阳。光看名字的话,又是“龙”又是“马”,好像本事很大的样子。然而事实上,它们都只是人畜无害的小可爱而已。
清代官式建筑中,房屋的垂脊或戗脊上会设置一排小兽,称为“走兽”。兽越多,建筑的等级越高。全中国走兽最多的建筑是故宫太和殿。它的每条垂脊上有10个走兽,第一个“仙人”和最后一个“垂兽”不算,其他兽是这样排列的:一龙二凤三狮子,四海马五天马六押鱼七狻猊,八獬豸九斗牛十行什。其中,海马和天马长得很像,都是骏马的形状。区别在于天马长着翅膀,海马身披火焰。
《海错图》中的海马,是一匹长着鱼鳍和鱼嘴、腋下和腹股沟呼呼冒火的马。火焰,正是这种传说生物的最大特点。聂璜说:“海马之年久者,身上有火焰斑。其游泳于海也,止露头,上半身每露火焰,艇人多能见之。”听上去似乎有目击案例的样子。而且它偶尔还会被渔民捞起:“渔人网中得海马或海猪,并称不吉……其身皆油,不堪食。”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又和海猪(海豚)并列,那么它可能是某种海洋哺乳动物。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外形古怪的海马,其实是形状极其特化的鱼类。不过由于它实在太不像鱼了,所以大部分古人根据体型,把海马归为了虾类。聂璜对此有话要说。就他所知,福建和广东多有海马,常常混在渔获中被捞上岸。他还曾把海马养在水中观察,发现它“辫有划水及翅而善跃”。海马的胸鳍长在脑袋边上,看上去就像两个小辫子,这显然不是虾的特征。
前面说了,海马被称为“药物海马”,所以它有什么药效呢?聂璜说:“妇人难产,烧末饮服,手持亦可。”古代医书都采用这种说法,而且认为海龙的药效比海马还强。《本草纲目拾遗》载:“海龙功倍海马,催生尤捷效,握之即产。”烧成末喝了还能理解,手持是什么鬼操作?产妇只要握着海马,孩子就能“卟叽”生下来?什么人间迷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