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联系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与人交谈是实现社会联系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对交谈非常熟悉。然而,科学家对对于交谈是如何运作的——它的开始、展开,以及结束,其实知之甚少。
一项新的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陷。来自哈佛大学的一组行为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到了令人惊讶的结果。他们将研究过程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的第一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 Adam Mastroianni,这项研究的灵感源自于当他还在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时遇到的一个困扰:当他在聚会中与他人交谈时,有时他已经不想继续这个对话了,但是又没有礼貌的方式结束这场对话。接着他又想到,与他谈话的对象会不会也有这种困扰?
这种忧虑让他开始认真的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交谈是否会在人们希望结束的时候结束?或者说,交谈者是否能很好地预测与Ta谈话的对象的交谈欲望,还是说人们都在错误地认为对方想要继续谈话?
有意思的是,行为科学对这个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基本问题并没有解答。而在这项新研究中,Mastroianni与他的合作者通过实验研究,首次用数据得出了与交谈有关的结论。他发现,大多数的谈话都不会在谈话者希望结束的时候结束。
为了弄清楚人们在交谈时的真实感受,研究对两类谈话进行了分析,一类是谈话对象是陌生人,另一类是谈话对象是与之关系亲密的人(亲朋好友)。研究人员邀请了252名陌生人进入实验室,参与者被两两组对,进行“想聊多久就聊多久”的对话,最长时间为45分钟。参与者被告知,不花在谈话上的时间将被用在其他的实验任务上,因此他们没有提前结束对话的动机。
他们观察到,在这类谈话中,大多数参与者的聊天话题都围绕着询问对方是哪里人、在那哪里长大、学习什么专业等等。研究人员表示,大多数对话都很无聊,画面一度相当尴尬。
在结束对话后,研究人员询问参与者希望刚才的对话在何时结束,并对自己的谈话经历作出评价。他们发现,在126组谈话中,只有2%的谈话结束在双方都希望结束的时候;69%的参与者表示,他们生出想要结束谈话的念头的时间早于真正结束的时间;外向一些的人会倾向于多聊一会儿。平均说来,参与者希望的谈话时间比他们经历的时间长50%或短50%。
除了在实验室中进行调查,研究人员还利用在线平台邀请了806人来参与这项研究。这一次,与这些参与者进行对话的是他们的亲朋好友。通过分析参与者对最近一次与亲朋好友面对面交谈的描述,尤其是描述他们实际希望的交谈持续时长,调查结果显示了与实验结果相似的数据——67%的人表示他们想在谈话结束前就离开,大多数人希望他们的谈话比实际交谈时间长50%或短50%。
为了了解人们在判断谈话对象的偏好时的直觉能力有多强,研究人员让参与者猜测与他们的谈话对象是否想要结束对话。结果发现,参与者的判断与现实相距甚远:有的人低估了谈话对象想要说话的时长,有的人则明显高估了谈话对象想要说话的时长。总的来说,这类猜测在两个方向上都存在64%的偏差。
在约60%的情况下,谈话双方的想法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早点结束对话,或都希望晚点结束对话;在少数情况下,一方想要继续交谈,而另一方想要立刻结束谈话。
研究人员总结道,通过共计932次的谈话数据,他们发现在交谈的双方都想结束对话的情况下,谈话几乎从不结束;在交谈一方想结束的情况下,谈话也很少结束;而人们对交谈对象想要交谈的时长的预期与实际时长之间的平均差距,大约是谈话时长的一半。
Mastroianni表示,结束谈话是一个典型的“协调问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这样做需要暴露人们的真实想法,这些通常是人们会对他人保密的信息,因为担心释放了想要结束对话的信号就会显得粗鲁或无礼。因此,大多数对话都无法在人们希望结束的时候结束。
那么从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呢?或许重要一点就是,谈话者想要的和他们的谈话对象认为他们想要的之间存在偏差,人们揣测他人想法的能力并没有以为的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