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标题你就知道了,今天的文章和《工作细胞》里可爱的血小板有关。新播出的动画讲述了一个叫做“戴反帽亲”的血小板不断成长的故事;还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巨核细胞。那么问题来了: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血小板会经过什么样的成长历程呢?我们就来给大家扒一扒动画背后的生命科学故事吧!
血小板的来源:巨核细胞。
关于可爱的血小板的起源,就要从动画中出现的一个新角色说起了:一幅社会老大姐形象的巨核细胞。动画中的巨核细胞俨然一副师父的形象,又是督促又是奖励。其实巨核细胞本身的来头也值得仔细讲讲:它是经历复杂的形成过程,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的。高中学过的生物知识告诉我们,人类是一种二倍体生物,有23 x 2 = 46条染色体,并且通过有规律的复制和分裂,我们可以把细胞内的染色体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数目。
但是巨核细胞就比较特殊了,它的染色体会发生复制,但是细胞不会分裂,所以它的染色体数目会快速增长:46条、92条、192条、384条,甚至是768条、1536条,这为血小板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形成内陷膜后,巨核细胞就会行动起来了:它们开始向骨髓的血窦壁靠近,同时细胞里的微管蛋白也会开始发挥作用,就好像支帐篷的骨架一样,在巨核细胞的膜表面形成突起,一定程度后与巨核细胞分离,也就形成了前血小板。新生成的前血小板会立刻穿过血窦壁进入血管内,其内的微管还会继续延伸,促使它们再次分裂,形成我们熟悉的血小板。
血小板“短暂的一生”。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血小板也总算是形成了可以参与凝血的工作了。但是动画中出现了一段有趣的剧情:不是那么机灵的“戴反帽亲”,因为觉得自己不是个很合格的血小板,在血管中努力锻炼自己。答案是会的。我们前面说到前血小板和血小板的形成,研究发现它们的分裂非常需要微管的作用,同时可能需要流动到肺部、或者脾脏才能形成成熟的血小板。
凝血因子可不简单。
我们再看回动画,又有一幕非常感人的画面:为了抢救飞落的凝血因子,血小板奋不顾身一跃而下要去抢救珍贵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其实是一大类物质的统称。科学家们很早就意识到,血液凝固需要很多物质的帮助,只是经过了上百年的探究,才总算是还原出了一套“凝血瀑布”的凝血机制。凝血过程中一旦有任何环节出现差错,丢失了某种凝血因子,就可能出大问题。
我们熟知的不能正常凝血的血友病,就是8号、9号或者11号凝血因子丢失导致的,依次也对应了A、B、C三种血友病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