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旅行记

作者: 刘小方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1-02-27

本文详细描述了桌子在历史中的演变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影响,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及桌子如何影响欧美世界的家具设计。文章还探讨了桌子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生活中,桌子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或用它看书、读报、绘画、写作,或用它款待亲友游戏娱乐,或用它盛放物品美化环境,或用它进行会议谈判、商务社交,等等。不过,桌子在中国出现的相对较晚,也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由于“席地而坐”在中国古代保持着较长时间,所以在汉语中,“桌”字在宋代才出现,最早指代桌子的汉字是“几”和“案”,两者意思相近。

世界上第一张桌子出现于何时已经难以考证,不过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墓室壁画中已经有了相对简陋的桌子。随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都有了木桌的图画和文字记录。伴随着战争、贸易、宗教以及多种形式断断续续的交流,古埃及、古希腊人的桌子形态逐渐影响周边地区。4—6世纪,雄踞东西方之间的拜占庭文明出现了改良后的四腿高脚木桌,其样式与今天我们熟悉的桌子相差不大。

不同于“胡床(椅子)”自西方传入中国的清晰印记,桌子是否沿丝绸之路旅行到中国,还缺乏考古和实物的证据。不过,在敦煌第85窟(晚唐时期)的一幅壁画——《庖厨图》中,就已经出现了类似我们今天的高桌。壁画中一位厨师正在厨房切肉,厨房陈设有一个木架和两张四脚木桌。南京林业大学邵晓峰博士在《敦煌壁画在中国古代家具嬗变研究中的独特价值探微》一文中认为这两张木桌“形制比例十分接近于今天方桌。

桌面比例恰当,应为厚木板拼接而成,四条桌腿已经不再像前期家具那样笨重,而是粗细适中,有侧脚和收分,腿间并有横枨连接,反映了家具制作上的一个很大进步”。

从时间上看,在隋唐以前,由于椅子和坐具尚未全面普及,中国人仍以席地而坐为主。对于坐姿,浙江大学黄金贵教授认为其“姿势如跪,臀部落于脚跟,谓之‘坐’,伸腰及股,挺直膝盖以上之身,谓之‘跪’,长跪肃恭之姿,谓之‘跽’”。不难看出,无论是哪种“坐”姿,时间长了人都会疲惫,所以为了减缓疲劳,中国先民发明了“几”这种小桌子。

由于席地而坐的人们高度有限,所以“几”一般较矮,以便放置在人身后左侧或身前。根据东汉阮谌在《三礼图》中的记述,当时的“几”约“长五尺,高三尺,广二尺”。汉代一尺约等于今天的23厘米,高三尺的“几”应该有69厘米高。不过从考古出土实物来看,这一阶段的“几”很少有超过50厘米高的。

除了满足跪坐时倚凭的需要之外,人们站立摆放东西也需要一个被支撑起来的平台,于是“案”便出现了。一般来说,“案”比“几”高,多置于人们胸前,便于人们伏于其上翻看书籍、批阅文件或其他劳作。

作为著名的历史文物珍藏馆,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自8世纪开始兴建,千余年间共收集了9000多件来自波斯、中国、朝鲜半岛的文物,其中精品或为当年隋唐王朝的封赐,或由遣隋使、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在正仓院珍藏的系列唐宋时期的家具中,24张木几案尤其珍贵。因为这些被称为“多足几”或“栅足案”的木桌在中国已经找不到实物了。

宋元之后,中国家具的制作水平迅猛提高。

在艺术风格上,大胆摒弃前朝繁复拖沓的设计,崇尚简约灵巧的意境,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明代时,简约清爽、线条优美、比例匀称、气质高贵的中国木桌不断登陆欧洲,成为影响世界家具制造的强劲东风。对此,欧洲多位建筑及家具艺术史研究大家对以明代木桌为代表的中国家具予以高度评价。其中,被誉为“欧洲家具之父”的托马斯·齐彭代尔更是亲自操刀,以明式家具为蓝本为英国皇室打造了一整套宫廷桌椅。

今天,桌子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家具,桌子的材质、式样、风格也更加多元化。当我们享受桌子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的时候,不妨也回顾下中国木桌的旅行,看看那些木桌走过的漫漫长路,听听那些木桌曾经的故事,或许我们就会对中国木桌肃然起敬,因为它们曾经长久地引领过时代的潮流。

UUID: f0b2e8b4-1d11-41bd-a4db-1ea52eebc7e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2-27_桌子旅行记.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