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终身健康比长预期寿命更重要

作者: 张田勘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1-02-24

文章讨论了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的区别,强调了健康预期寿命更能真实体现生活质量和文明高度。文章还指出,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和失能问题严重。最后,文章呼吁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缩小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的差距。

你知道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有什么区别吗?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也就是说,很多中国人的生命后期还有8.3年的时间是带病生存,或者生活质量较低。

诚然,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与70年前出生的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相比,2019年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文明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不过,如果生命后期生活质量不高,老人比较痛苦,甚至失能,完全需要他人照顾,那也不能代表生理和心理上的长寿命。所以,健康预期寿命更能真实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真正的生活质量、实际长寿水平和文明的真实高度。

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1%。但是中国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在2.54亿老年人中,约1.8亿以上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以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数据为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仍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26.9%)、心脏病(26.2%)和脑血管病(18.6%),而慢性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这其实涉及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并未意识到的终生健康问题。

一些年轻人意识不到年老后可能会失能,例如,2017年针对40~64岁公民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三成人不知道自己年老后可能失能,超过三成的人认为失能时间在1年以下。由于认识不到可能失能,很多年轻人在年轻时期也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抽烟、酗酒和熬夜成为常态,以致年老时失能的时间会显著增加,也就加大了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之间的差距。

这也意味着,未来需要更注重科学传播和引导,让人们从小就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不仅要达到预期寿命,还要让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无限接近。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在于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国家卫健委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的15项行动进行了细化,其中就有“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要求。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只有当健康素养提高后,人们才会逐渐拥抱并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减少疾病的同时,缩小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的距离,让人们的生活更有质量。

UUID: 1e4f1541-6cc7-4120-b7f1-17f3a9c78c1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2-24_高质量终身健康比长预期寿命更重要.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