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红烧青鱼,喉咙里怎么有一副牙?

作者: 海鲜知道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1-02-23

本文探讨了鱼类口腔内独特的咽齿构造,即所谓的“异形牙齿”。咽齿不仅帮助鱼类处理难以消化的食物,还增加了食谱宽度,提高了生存几率。咽齿的形状和更新率能反映鱼类的食物类别和适应能力,许多常见鱼类如青鱼、泥鳅等都拥有咽齿。

不知大家是否有品尝过草鱼头的经历,在其中能发现一副类似牙齿构造的骨骼(但不与鱼嘴相连),或者是在日常杀鱼过程中,发现鱼嘴中有类似牙齿一样的粗糙结构。实话告诉你,这就是鱼的牙齿,却不是长在嘴上的牙齿。难不成这鱼像电影中的“异形”,有一副潜藏在口腔内,随时等待猎物进入的牙齿吗?今天我们就来一探这“异形牙齿”的究竟。

这个独特的构造,存在于鱼类的口腔内部,拥有专有名词——咽齿(pharyngeal teeth)。咽齿和构成颌骨的肌肉、骨骼组织,共同形成位于咽部的咽颌结构。世界上约有3万多种鱼类拥有咽颌,因此你遇到“异形牙齿”并不新奇。

咽齿可分为上咽齿和下咽齿,在硬骨鱼中,下咽骨由第五鳃弓(也就是位置最靠内的)演化而成,长出下咽齿,而上咽骨取决于鱼的种类,可能由第二、三或四鳃弓演化而来。有咽齿也不一定就拥有上下咽齿。许多鱼仅具备一种咽齿。比如我们常见的鲤科鱼,就只有第五对鳃弓特化的下咽骨及其上面生长的下咽齿。

一些鱼类则具有完整的上下咽齿,形成完整版的咽颌结构,一副位于咽部的“第二牙齿”。在许多鱼类中,具有咽齿的鱼,相比仅有嘴里的牙齿的鱼,具有更完备的咬合机能。甚至在一些物种中,咽颌借由肌肉韧带具备伸缩能力,实现前伸咽齿到达第一副牙齿附近,将食物咬住后退缩返回咽部,进而完成将食物带入口腔的过程。情景十分“异形”。

牙口好胃口好,鱼也不例外。

我们人类用门牙和尖牙切断食物,用磨牙研磨食物,完成对食物的前处理,让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区别于人类,鱼并没有手或其他身体构造,能推动食物进入嘴中。因而鱼类进化出快速张大嘴在食物前方形成负压,迫使猎物和水被吸入口腔的方法;或大口扑咬,大嘴迅速将食物包入口中的取食方法。

相比人类用牙齿来前处理食物,很多鱼类只是简单地咬几口,甚至是直接吞,将食物完整地送入消化道,因此需要强大的消化系统来对付“顽固”的食物。

但对于一部分鱼类,进化选择使其摄入的食物格外难以消化,这时候生长在咽部的牙齿扮演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只拥有下咽齿的鲤科鱼,或是拥有完整咽颌结构的部分石首鱼,都能利用咽齿发挥对食物的重要前处理作用。咽齿不仅能将食物进行粉碎或切割,以助于更好消化;也能将食物送入消化系统,起到协助输送作用。对于部分既没有‘血盆大口’。又缺乏快速张嘴在猎物面前形成负压能力的鱼类,还能利用咽颌协助,将食物从嘴上钳入嘴中。

这一副位于咽部的第二牙齿,对处理一些具有坚硬外壳或骨骼的动物类食物,或是难以消化的植物类食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拥有了咽齿,这些鱼类能进食其他鱼类难以进食或消化的食物,从而增加了食谱宽度,提高了生存几率,减少了与其他鱼类竞争食物的概率。

至于为什么这些鱼类进化出咽齿,而非将咽齿的结构长到嘴的位置,可能是“第一张嘴”依旧在发挥其吞吐、切、咬等重要作用,帮助“第一张嘴”工作的咽齿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鱼类的咽齿形状一定程度也能反映其摄取的食物类别,比如扁平的咽齿多是用来碾压或研磨摄入的食物,尖锐的则多是用抓紧、刺破摄入的食物。咽齿还有一个奇特的特征:极高的更新率。

类似于鲨鱼的牙齿,咽齿不断更替,比如一些慈鲷可以在六周内长出新的咽齿!高更新率也赋予鱼更强的适应能力,人们在研究同一种慈鲷的食谱与咽齿关系时发现,随着慈鲷摄入食物种类的变化(比如从坚硬螺类到柔软鱼类),咽齿的形状也会在不断更替中发生形状变化,以适应新的食物类别。

拥有咽齿的鱼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四大家鱼中的青鱼,就是靠一口咽齿来咬碎摄入的螺蛳之类坚硬食物。鳅科的泥鳅等也拥有咽齿。

泥鳅“尖嘴猴腮”,似乎没有牙齿,它靠咽齿来“解体”食物。许多常见的中国本土小鱼,诸如高体鳑(pánɡ)鲏(pí),麦穗鱼等,都具有咽齿。在海洋里,鹦嘴鱼、黑鼓鱼、裸胸鳝拥有用来前处理各类猎物的咽齿,体内拥有坚硬钙质内壳“海螵蛸”的乌贼,也能被它们纳入食谱。鱼类咽齿的形状也是各具特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形状特征。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咽齿还成了独特的收藏品。

UUID: 560d6f6a-6120-4f04-9cc4-e7f98b98c50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2-23_你吃的红烧青鱼,喉咙里怎么有一副牙?.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