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小兴安岭伸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土地肥沃,物华天宝,素有“北国粮仓”“大豆之乡”的美誉。然而,令克山县更出名的是——这里是克山病的发现地和重病区。克山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地方性心肌病,临床可见心脏不同程度扩大、心律不齐和心电图改变等,严重的病人表现出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急重病人可发生猝死。
该病因首发于黑龙江省克山县而被冠名“克山病”,其发病之快、死亡率之高令人心惊胆寒,在大范围暴发之时,往往一个冬天就会让一个家庭全部丧命,老百姓称之为“绝户病”。
克山病曾流行百年,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流行史。1907—1910年,克山病在今黑龙江省克山县、吉林省龙井县、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等地流行,其中以克山县病情最重。
1918年冬天,克山县发生克山病第一次大流行,涌泉乡刘大贵屯死亡100多人,西建乡281屯青壮年妇女几乎无人幸存,村民争相逃命,村屯变为废墟。1935年11月,克山县发生克山病第三次大流行,有286人的张云圃屯(今西城镇光荣村)在一个冬天死亡73人,而仅11月和12月就死亡57人,发病患者在几个小时或一两天内即不治而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克山病,多次派出调查组专程赴克山县进行调研。1968年,克山病在黑龙江省再度暴发流行。当时正在号召全国医务界向常年深入病区第一线抢救病人的于维汉教授学习。一线工作的实践和反复的研究分析,让于维汉把研究方向确定在了饮食上,提出了“克山病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后来,中国医学科学院抽调科研和临床医务人员组建了“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
在这支队伍中,有很多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营养学界的领军人物:葛可佑、陈孝曙、陈春明、陈君石……1968年冬天,“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首先来到发病情况最严重的黑龙江省北安县蹲点,在随后的几年间,蹲点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对病人进行调查访问,开展一系列实验工作,甚至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物。经过5年的辛勤努力,小分队终于取得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初步成果。
硒元素被发现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应用于化工、冶金、电器方面的研究和生产。直到20世纪初,才被学术界一些人士零星试用于医学领域。中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发现并证实了硒元素与克山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1976年开始,通过硒元素预防克山病的措施开始陆续在全国各重病区推广,克山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此后再未出现暴发流行。
不过由于特殊时期的“保密”规定,有关克山病的文章不允许公开发表,所以直到1979年,“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才第一次公开发表硒与克山病关系成果的中英文文章。1984年,第三届国际硒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当时,国际上公认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比如羊缺硒会得白肌病,所以在硒研究领域几乎都是农业、畜牧业方面的专家,而与人体防治疾病有关的研究也只有动物实验,完全没有人体实验数据。
因此,中国科学家关于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大规模的人群硒干预试验填补了国际空白,被誉为硒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也因此集体荣获了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1984年度的“施瓦茨奖”。
当科学家们与克山病不屈不挠斗争时,另一种地方病悄悄在中国蔓延,这就是被百姓称为“柳拐子病”“矮人病”的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多发性、变形性的骨关节病,该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区均有发生,主要集中于黑、吉、辽、陕、晋等省,多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该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在重病区的儿童群体中,该病的X线检出率普遍达70%以上。其实,大骨节病在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均有流行。但国际上对此病的病因有多种说法。
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杨建伯教授在受命研究大骨节病病因与防治对策的过程中发现,大骨节病的致病因子是生物性的,其传播途径的载体是病区的玉米和小麦,并系统地证明了病区粮食的镰刀菌T-2毒素是大骨节病的致病因子。1972年,杨建伯教授主持了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矿区新村换粮防治实验,用5年时间消灭了一个病区的大骨节病流行。
深入黑龙江工作的杨建伯教授及其团队发现,黑龙江省的大骨节病的病区和克山病的病区分布几乎完全重合。与此同时,营养学家也发现,大骨节病有明显的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到西南的温带森林和草原内的低硒带,这种地区分布与大骨节病的分布相吻合。
在对大骨节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大骨节病患者如果离开病区到非病区生活,其症状就得到缓解,甚至可以自愈;但如果返回病区,其病情会再次出现并会继续发展。同时,非病区的健康人若迁入病区后也有可能患上大骨节病,这也证明了,大骨节病的发病与硒缺乏密切相关。实施补硒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同时降低了大骨节病的新发率。
经过科学工作者多领域的努力,到2007年,我国的大骨节病已达到了基本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