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教授怒斥中国学者及出版商学术不端行为

来源: 机器之心

发布日期: 2021-02-22

MIT教授David Cox发现自己被列为两篇从未参与的论文的合著者,且论文中使用了他的个人信息。此事引发了对学术出版信任和同行评审机制的质疑。

几年前「被」发表了两篇论文,与素不相识的中国学者「合著」两次,自己竟毫不知情。这是「合著者」还是出版商的锅?不是自己写的论文,却挂上了自己的名字,也是一件很令人气愤的事。据《连线》报道,最近,MIT-IBM Watson AI Lab 的主任 David Cox 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去年 12 月,他在浏览 DBLP 文献数据库时发现,自己的名字竟然出现在了两篇从未见过的论文中,成为了论文的合著者。

这两篇论文发表在《Cluster Computing》杂志上。其中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保护移动网络免受网络攻击的机器学习方法,发表于 2018 年 1 月,被引用了 14 次;另一篇则描述了在澳门建立智能交通系统的云联网模型,发表于 2017 年 10 月,被引用了 4 次。两篇论文均将 David Cox 列为合著者,通讯作者也都是一位名为「Daming Li」的澳门城市大学研究者。

虽然文章除自己之外的作者 Cox 都不认识,但起初,他也没有想太多,因为 David Cox 这个名字并不罕见,重名也不是不可能。但在打开文章的 PDF 之后,他发现里面居然还有自己的工作单位、邮箱地址和照片!这一发现让 Cox 非常愤怒,因此他立即向《Cluster Computing》的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发起了投诉,并在推特上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在收到 Cox 的投诉之后,Springer Nature 的社交媒体经理敦促制作编辑 Stella Lawrence 尽快调查此事。Lawrence 随后联系了 Cox,并解释说《Cluster Computing》有个内部规定:论文作者必须提交照片和简短的个人介绍。Cox 被告知,该杂志收到过一封确认他为作者之一的电子邮件,尽管这封邮件是通过 Hotmail 发送的。

但 Cox 表示,自己从未批准过这两项研究,甚至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位作者,这甚至都不是我的领域,」Cox 说道。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有多么普遍,不过《连线》查阅了上述几位中国研究者的其他论文,发现存在问题的论文不止这两篇,还有一篇用一个虚构的名字列出了一位 MIT 研究者的照片和个人资料。Cox 表示,这可能是为了增加文章发表的机会和学术声望。

他听说,中国学者与西方知名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论文将获得经济奖励。Cox 等人认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件事都凸显了学术出版的弱点。这也反映出,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论文的发表缺乏更广泛的规则,许多论文未经事先评审就被发布在网上。「如果不损害公众对同行评审的信任,这件事情的破坏力就没那么大,」Cox 表示,「这件事真的不应该发生。

」另一篇涉嫌伪造信息的论文,内容也是关于智能交通项目,发表在《IEEE 工业信息学会刊》上。署名作者包括 MIT 电气工程系的「Bill Franks」,不过 MIT 电气工程系并没有这位教授,而论文展示的「Bill Franks」的照片和简历是属于另外一位 MIT 教授 Saman Amarasinghe 的。目前,三篇论文均已被撤回,出版商正处于调查过程中。

IEEE 品牌公关总监 Monika Stickel 表示:「我们调查发现了其违反 IEEE 政策的相关证据,根据我们的编辑程序,有问题的文章已经被撤回。」但 Cox 提到,直到自己表示要诉诸法律,Springer Nature 才把他的名字从两篇论文中撤下,并发布了一篇撤回声明。Springer Nature 发布的撤回声明。该声明表示,论文的通讯作者已经证实,Cox 对论文没有贡献。

同时,新一轮的同行评审发现,两篇论文提出的方法和结果描述不足以支撑论文的结论,因此,期刊主编对该论文的可靠性不再抱有信心。Springer Nature 的研究信用负责人 Suzanne Farley 表示:「数十年来,出版业一直建立于信任的基础上。现在,我们面临的根本挑战是,有些个人或团体意图滥用这种信任。

」她提到,有些学者不使用机构的电子邮件地址,在这种情况下,确认地址和作者的合法性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在学术造假案例追踪网站 Retraction Watch 上,被撤回论文的通讯作者、澳门城市大学研究员 Daming Li 将造假归咎于另外一位作者 Xiang Yao。Xiang Yao 隶属于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Daming Li 向出版商表示,Xiang Yao 在听取了 Cox 的 idea 后,将其姓名加在论文作者列表之中,目前 Xiang Yao 已被解雇。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中国学者 Ruixue Jia 表示,作者可能是想「伪造一些国际合作情况,这也是高校所鼓励的」。在更早的学术造假案例中,2012 年到 2015 年间,有超过 1000 篇论文因为伪造同行评审人被撤回。

Cox 表示,这一事件表明已发表的学术著作的质量有多糟糕。「在某种意义上,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是个系统性问题,它制造出了学术交流繁荣的表象。」Brent Hecht 是微软和西北大学的研究员,主要关注计算机科学的伦理问题。他认为,许多论文首次发表时没有经过同行评审,而是直接上传 arXiv。在没有同行评审的情况下,这些论文作者的隶属机构可以作为合法性和质量的担保。

「但科研讲究的是信用,当信用被不正确地分配或获得时,每个人都会因此蒙受损失。」

UUID: 615aee90-260c-423c-9ac9-8ed26051df7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1年/2021-02-22_未参与的论文竟有自己署名,MIT教授怒斥“合著”中国学者及出版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