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介绍一种鲨鱼——网纹猫鲨。别怕,这条鲨鱼不可怕,甚至还有点可爱。网纹猫鲨的英文名是chain catshark,也可以叫chain dogfish,这名字还真是简单粗暴,还带点小迷惑。虽然名字里有猫又有狗,但它们和猫猫狗狗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真的硬要扯上点关系的话,据说科学家觉得猫鲨和猫的眼睛有点像,才起了这个名字。行吧,科学家也是有点难懂。除了眼睛,网纹猫鲨身上的花纹也是很瞩目。
这些黑色条纹不是水的光影,而是鲨鱼皮上特有的花纹,网纹猫鲨能利用体表的斑点花纹与环境背景进行融合,隐藏其所在位置。再来说说它们的个头,网纹猫鲨确实非常小巧,成年网纹猫鲨可以长到50~60厘米,差不多和成年人的胳膊一样长。这在鲨鱼里是什么概念呢?一条成年大白鲨可以长到6米左右,也就是网纹猫鲨的十倍长吧。这种小小的鲨鱼平时很少见,它们主要生活在西北大西洋、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离我们挺远。
网纹猫鲨以底栖动物为食,很少攻击人类。它们通常躲在沙石之间度过白天,晚上才会跑出来活动,紧紧贴着海沙游走。活动的水域深度大概在36~750m之间。而到了晚上,这个水域深度早已是伸手不见五指了,网纹猫鲨能看清路吗?人家也有绝技——没有路灯,自己发光。在庞大的鲨鱼家族中,不仅网纹猫鲨会发光,东太平洋绒毛鲨身上也会发出亮闪闪的绿光。近来研究人员发现,这是一种生物荧光,与溴-犬尿氨酸的代谢物有关。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通过采集鲨鱼表皮的化学物质发现,网纹猫鲨的鲨鱼皮上有8种溴-犬尿氨酸相关的代谢物,并将其命名为1~8号,通过分别激发这8种代谢物查看发光团的颜色,发现8号发出的光团及光波所在的位置与鲨鱼的荧光最为接近,所以就是溴-犬尿氨酸导致鲨鱼皮肤表面发出绿色的荧光。这种荧光与通常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GFP不同,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发光物质。
更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1~8号代谢物在鲨鱼身上的分布位置也是不同的,4号和5号是从偏暗的位置采集到的,而其他的则是从偏亮的位置采集到的。所以,即便是同一条鲨鱼,身体不同位置的代谢物也是不一样的。至于鲨鱼体表为什么有能发光的代谢物,科学家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首先,绿色的荧光能够让鲨鱼在一片漆黑的海底更容易见到自己的同类。
荧光本身发光力弱,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是很难看出来的,可一旦水深超过39米,鲨鱼身上的荧光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下就会非常显眼。再加上网纹猫鲨身上的荧光相比其他发光生物要更亮,所以更容易被同类发现。近期还有研究发现,部分海洋物种的眼睛比较特别,比如这两种鲨鱼对单色光的敏感性更高。也就是说,这两种鲨鱼基本上是在夜间生活,相较人类的眼睛,它们在一片漆黑的环境中能更好地看清绿色光波。
另外,网纹猫鲨和东太平洋绒毛鲨都喜欢捕食底栖动物,这意味着他们要在海底来回游动,而海底沉积物中的细菌含量相比其他环境要更高。因此科学家推测鲨鱼皮表的代谢物可能具有抗菌效应。果然,经过一系列实验,科学家发现网纹猫鲨体表的代谢物可能有抗菌作用,能维持体表清洁。也就是说,这些代谢物有的能发挥荧光效应,有的能发挥抗菌作用,多种功能共同辅助生存,妙啊!
全身冒绿光的鲨鱼可太少见了,它们很容易就被不怀好意的人盯上,不过幸亏网纹猫鲨的生存水域非常复杂,渔船和渔网很难捕捞到它们,所以目前网纹猫鲨的数量相对稳定,物种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