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雨后,湿润的路面、墙面上,常凭空冒出一些几毫米宽的“银线”。它们是由“反光材料”划出来的,曲里拐弯四处蔓延,甚至能有好几米长。沿着银线追踪,多半能看见一只蜗牛,正在银线尽头负重前行。蜗牛和银线蜗牛所到之处,都会留下黏液痕迹,这缘自它们特殊的运动方式。抓只蜗牛放进玻璃罐,看它在玻璃壁上爬。
在紧贴玻璃的腹足底面,隐约能看见有“波浪”起伏——表现为深浅交错的横排条带,从尾端涌起,传遍整个“足底”后,直到头端消失。透过玻璃可以观察蜗牛的腹足底面,肌肉伸缩造就的横排条带深浅交错,爬行时如波浪般起伏。这些横排条带其实是肌肉收缩产生的阴影。蜗牛腹足里的肌肉分组横向排列,收紧“抬脚”,放松“落脚”。肌肉横条从后向前交替收紧、放松,就会形成波浪效果,蜗牛也随之向前移动。
腹足肌肉横条交替收紧、放松,形成波浪效果,蜗牛以此向前爬动。只要控制好波浪起伏的频率和幅度,就能实现加速减速。同一排肌肉还能产生速度差,以此调转方向——右快左慢左转,反之右转。作为进军陆地的螺类,蜗牛非常需要湿润环境,于是开发出各种黏液,以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那些雨后银线,便是黏液干后的痕迹。蜗牛日常里,有两种黏液最重要。一种用来体表保湿,由体表细胞分泌,不易蒸发,但黏性较差。
另一种由足底的足腺分泌,助力蜗牛爬行——既作保护膜,又当润滑剂,并且黏性很强。足底分泌的黏液很厉害,如果足底浸润着黏液,不但爬行更省力、不易划伤擦伤,还能让蜗牛飞檐走壁,在垂直墙面甚至天花板上来去自如。只要蜗牛爬行,足底黏液就持续分泌,足迹之下就总有些残留。其实不只蜗牛,水生螺类爬行时也要分泌黏液,只不过黏液在水里很快被稀释,留不下痕迹。黏液之所以黏,是因为其中有蛋白成分。
含量虽不高,但一路走一路“抹”,消耗也相当大。为节约成本,有的蜗牛会专挑别人走过的路走——利用其他蜗牛的残余黏液,自己就能节省点蛋白质了。真是懒出了境界!蜗牛足迹中,还暗藏着同类才能破解的“密码”。在蜗牛的触角上和腹足前端,有特殊的识别器官,不仅能认出银线的主人,还能分辨来去方向。对那些住所固定的蜗牛来说,这银线指引着回家的路。到繁殖季节,它又成为蜗牛追逐配偶的线索。
而那些捕食性蜗牛,则会沿着这条银线追踪猎物。最绝的是,有时蜗牛身后会留下的线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断断续续的虚线,这是为啥呢?因为它水喝多了!如果喝太多水,蜗牛的黏液就会被吐出来的水稀释,痕迹变得断断续续,看起来像是一边走一边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