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中华大地流传已久的风俗,在2021年牛年农历春节被新冠病毒重新改写。新冠疫情下,受国家号召,不少人选择在工作的城市“就地过年”,这也改变了众多人回家过年的行程。
过年前7天,每日互动个推大数据关注了春运期间,火车购票类APP活跃情况,及一线、新一线城市返乡人群情况,通过数据解读这个“特殊年”各大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及返乡人群画像。
2021年春运节前车票预售期内,火车购票类APP活跃趋势十分平稳,平均活跃度仅为去年同期的53.6%,下降了46.4%。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春运节后返程火车票预售期内,火车购票类APP活跃情况更加“低调”,平均活跃度仅为去年同期的33.1%,下降了66.9%。
今年春运前七天,19个一线、新一线城市返乡人口数量都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最高降幅超七成,最低降幅也近五成。其中,北京和天津返乡人口下降比例最高。2020年12月25日北京率先提出“提倡市民群众在京过大年,党政机关干部带头在京过节”的号召,在疫情防控与“就地过年”倡议和补贴政策的多重作用下,今年春运前七天离京返乡的人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5.9%,降幅最大。
从性别分布来看,2021年春运返乡人群男性占比54%,与2020年春运返乡人群相差不大。从年龄分布来看,往年,24岁以下人口是春运主力,在去年占返乡人数的近4成。而今年数据显示,24岁及以下人群在春节前7天返乡人口的占比只有18.3%,相较于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
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部分省份出现零星、散点爆发。针对教育界“跨省人口流动”最大群体——高校学生,教育部提出“错峰放假”的应对措施。据中国网记者统计、梳理,进入新年,多地高校已提前在一月份就进入“寒假时间”,部分高校临时提前放假或延长假期,高校中最长寒假可达70天。
年轻学生缺席春运,也让“打工人”主力人群,25岁至44岁的人群成为了今年春运的主力军,占比达61.7%。再从消费分布来看,往年,高消费水平人群更愿意回家过年,往往是春运中的主力军。而今年,中等消费水平人群占比超过了高消费水平人群,占54.8%,较去年同期上升不少,而高消费水平人群占比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