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成功入轨火星,中国深空探测怎么走?

作者: 赵维杰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21-02-11

2021年2月10日,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标志着中国火星探测的重要一步。该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携带13台有效载荷,旨在探测火星的地表地形、矿物组成、水冰分布等。科学家们希望通过此次探测解开火星的宜居性、生命存在等关键科学问题,同时也展望未来的火星探测计划。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按照预设程序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这是中国火星探测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的2月9日晚,阿联酋的火星探测器“希望号”也确认成功进入火星轨道。预计一周之后,美国的火星车“毅力号”将在18日着陆火星。

“天问一号”带了哪些仪器到火星去,将要做什么样的研究?设计“天问一号”的科学家们最想解开哪些火星之谜?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空间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本文中,“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潘永信和有效载荷系统负责人王赤接受采访,讲述了中国火星探测工程的来龙去脉,分享了他们对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的期望。

每隔大约26个月,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会达到最小。这个时间窗口,就是人类探测火星的最佳时段。2020年7月,有三台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启程前往火星,分别是阿联酋的“希望号”、中国的“天问一号”和美国的“毅力号”。如果一切顺利,它们将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轨道,并开始科学探测。

“天问一号”是中国自主发射的第一台火星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共携带有13台有效载荷,将完成“绕、落、巡”三项任务,对火星的地表地形、矿物组成、水冰分布、浅层结构、大气环境、磁场分布等进行探测。在这次访谈中,我们采访了“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潘永信院士和“天问一号”有效载荷系统负责人王赤院士,共同探讨火星探测中的科学问题,以及中国火星探测的布局与方向。

火星探测的基本问题是:火星是什么样子的?它现在是什么样的?过去是什么样的?是否存在过生命?潘永信表示,火星是地球的邻居,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们很想去了解它到底是怎样的。火星的宜居性问题是火星探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涉及火星上是否曾经有过生命,火星是否有过海洋,火星内禀磁场是何时消失的,火星大气和水逃逸的机制,火星内部构造等,都是关键科学问题。

王赤补充道,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像的行星,了解火星对于了解地球、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历史有重要作用。火星上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水,现在也还有水,可能存在过生命。潘永信提到,火星探测器已观测到在火星的两极存在冰盖,并且在一些中低纬度地区的地下存在水冰沉积。关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但有一些间接证据或线索,比如有机质和甲烷的观测。

“天问一号”的一个重要探测目标,就是去寻找水冰。王赤表示,“天问一号”将同时完成绕、落、巡三项任务,这是任务的一大亮点。轨道器可以对火星整体进行全球性的探测,而巡视器可以对着陆区和巡视区进行局部的精确探测。

“天问一号”一共搭载了13台载荷,分为光学载荷、雷达、光谱仪和大气与空间环境探测仪器。通过这些载荷,科学家们将能够更全面和详细地探测火星的地形地貌、水冰分布、土壤成分等。

王赤表示,虽然“天问一号”没有备份星,但他对任务的成功充满信心。后续,中国还有到火星采样返回的计划,无论“天问一号”是否完全成功,火星探测计划都将继续进行。

在火星探测项目中,两位科学家都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王赤提到,参与火星探测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科技发展要做到自立自强。潘永信则表示,能够参与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对他来说是使命与责任,期待“天问一号”能够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让我们通过认识邻居火星,更好地认识地球家园。

UUID: 9a28d28a-bfe2-48d4-9afe-a45bd4dd22b5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2-11_“天问一号”成功入轨火星,中国深空探测怎么走?专访.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2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