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给的“压岁钱”,原来有这么多习俗

作者: 倪方六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1-02-09

本文详细介绍了古代过年时“压岁钱”的习俗及其演变,包括压岁钱的多种叫法、给小孩子压岁钱的方式、压岁钱的数量讲究,以及与过年相关的“挂门钱”和“摇钱树”等习俗。

在古代过年的“钱年俗”中,“压岁钱”是最重要的一种。压岁钱又写作“押岁钱”,还有“拜钱”“岁钱”“新年岁”“分岁钱”“守岁钱”等多种叫法。古人是这样定义的:在过年时“赠小儿钱,曰压岁钱”。这种概念的“压岁钱”,也是最为流行的说法。压岁钱的产生与古人对钱币功能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古人认为,凡钱都有“厌胜”功能,能避邪趋吉,保健康平安,压岁钱最初就是“厌胜”。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压岁钱”条中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这个说法,反映的就是“压岁钱”的本义。在同一词条中,富察敦崇又称:“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通行的是小孩子给长辈磕头拜年后,长辈就会递过准备好的压岁钱。其实,清代最讲究的是将钱用红线串起来,放在孩子睡觉的房间。据清蔡云《吴歈百咏》记载:“除夜将睡,以钱置小儿女枕边,名‘压岁钱’。”

古人的压岁钱一般给多少?肯定不是现在的“多多益善”,但也非“意思一下”就行。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祈望,所以准备压岁钱时都要讨个吉利,多“以百为数”,即压岁钱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取“长命百岁”之意,故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

过年时流行的“钱年俗”还有“挂门钱”,这种“年俗”有些地方至今尚存。门钱,顾名思义是挂在门上的钱,又称“黄钱”“红钱”,在民间它是“喜钱”,但并不是真的流通货币,乃五色纸钱。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岁晚节物”条记载了当时的年俗:“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挂门钱风俗是为了迎接门神,到后来挂门钱又被赋予抵御“疫神”的作用,成了避灾驱疫的需要,与门挂桃符是同一原理。

摇钱树,简称“钱树”,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树,古人希望钱能生钱,像树上结果子一样挂满枝头,稍微摇摇就会落下金钱来。老北京人过去就有岁末挂“摇钱树”以祈年的风俗,那时家家都会准备“摇钱树”,其制作方法在《燕京岁时记》里有记载:“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在南方,过年也流行挂“摇钱树”,与门钱一样,挂在门上,以求新年金钱多多。

摇钱树为何兴起并盛行于汉代,这是有一定原因的。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中央政府成功地铸造和发行了五铢钱,且保持了该币币值的稳定。王莽上台以后,推行币制改革,杂用布、帛、金、粟等为币,一些人开始偷偷造钱,引起了货币制度的极大混乱。许多人骤然增加了对于财富的强烈向往,甚至出现了对货币的崇拜。东汉中叶之后,摇钱树成了流行的宗教物品和祭品。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朝廷重新铸造五铢钱,又恢复了这种货币往昔的信誉,人们便把它移植到摇钱树上。唐宋以后,摇钱树上的铜钱变为小型金银元宝,作为厅堂的饰品,也变为比较单一的祭品。虽然它的造形和图案与古代相比有了某些变化,但人们赋于它的期望还是一样的。

UUID: fca9f2f7-76f2-4a93-a35f-0318de6ac68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1年/2021-02-09_年年都给的“压岁钱”,原来有这么多习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