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家洋院士:青年学者做科研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作者: 学术头条

来源: Cell Press

发布日期: 2021-02-09

李家洋院士在Cell Press的专访中分享了科研课题选择、植物研究挑战、青年学者研究建议等内容,强调科研的原创性、国家需求结合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近期,Cell Press对李家洋院士进行了专访,就如何选择自己的科研课题,植物研究面临的挑战,青年学者如何做研究等方面李家洋院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观点。李家洋院士获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李家洋,博士,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

1991年获得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2001年至200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至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1年至2016年担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2013年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2018年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李家洋院士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水稻新品种。Cell Press:您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科研课题的?

李家洋院士:我觉得选择自己的科研课题,要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原创性,研究的课题是引领性的前沿问题,要解决科研上的难点;其次是能否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相结合,这样做出来的成果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能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第三是课题有没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创新的想法不是凭空想象,一定是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创新,课题要具有科学上的可实现性。

因此,这20多年来,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主要就围绕如何提高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来进行,发现株型改良是产量提高的核心,而淀粉合成途径是影响稻米品质的关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水稻图位克隆技术体系,鉴定了控制水稻株型和稻米品质的关键基因和遗传调控网络,并通过与育种家合作进一步应用到水稻育种实践中,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

Cell Press:对于植物学研究来说,您认为未来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什么?您自己的长期研究目标是什么?李家洋院士:在植物学研究领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能量的综合利用效益问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重要方面。

我长期研究的目标,还是要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阐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培育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抗倒耐逆的优良水稻新品种,为我国水稻的高产、优质、稳产提供保障。

Cell Press:您希望公众对于科学的哪些方面有更多的了解?李家洋院士:科学研究要求实创新,服务社会。求实即不违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创新即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服务社会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公众多了解科研创新背后的故事,理解科学的内涵和精髓,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关注如何推动科学研究向更广、更深、更精的方向发展。

Cell Press:您有何建议可以与广大青年学者分享?李家洋院士:青年人是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我们实验室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浸透了青年学者包括研究生们的智慧、心血与汗水,他们大有可为,前途光明。我有以下三点建议:首先,做科研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这个目标要高于找工作、谋饭碗,也要高于对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追求。

事实上,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对理想的追求,都想做些别人做不到的事,你的目标应该是这样的理想追求。其次,要有勇于创新的信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做生命科学研究,很累很辛苦,只有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抱有信心,对新成果新发现充满期待,才不会觉得辛苦疲惫。研究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失败。如果你没有坚强的意志,很容易半途而废。最后,要有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任何一个重要的发现与成果的取得都是一个群体的智慧结晶,希望广大青年学者能够精诚合作,与同行共享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能深入探讨想法,交流经验。

UUID: 0a086a22-3b9f-4b23-a336-bce3a5ca8d4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1年/2021-02-09_Cell专访李家洋院士:青年学者做科研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目标.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