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兰花螳螂是在云南的版纳植物园。去找兰花螳螂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想:等我们走到了,它可别已经离开了!螳螂能有多大啊?我能不能比唐老师先发现它……我正琢磨着呢,唐老师就发现了兰花螳螂。我凑近一看:兰花螳螂也太小了吧!这只兰花螳螂和我的指甲盖差不多大,比其他常见的螳螂小不少。一般雌雄兰花螳螂的体长差异很大,雌性体长可达9厘米,雄性体长最长只有4厘米。
这可和《动森》里的兰花螳螂形象相去甚远,动森,骗我。兰花螳螂太美了,它白色或粉色的身体朦胧间宛若一朵小花儿。如果你凑近看,还会发现兰花螳螂的腿节膨大,就像张开的花瓣一样。兰花螳螂凭借这一身美色,捕食毫不费劲。很多捕食者都是主动出击,但兰花螳螂就不一样了,长得美,猎物也会乖乖上门。兰花螳螂把自己模拟成花朵,诱骗访花昆虫前来。只要昆虫一靠近,就会迅速被抓住,从而进了兰花螳螂的肚子里。
这也不怪昆虫,兰花螳螂太像一朵花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野生的兰花螳螂,我对它充满好奇,一直在想:能把访花昆虫骗到手,兰花螳螂靠的是像花一样的颜色,还是像花一样的形状呢?你也来猜一猜。我实在太好奇了(为了写稿子),出差回来,扎进论文里一阵扒拉……嘿,还真有科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做这个实验很难用真的兰花螳螂,因为野生的兰花螳螂并不常见,只能自己做个手工,捏个模型出来。
科学家们的手艺不错,大小结构都几乎以假乱真。科学家准备了三根木棍,长度一米,都放在相距不远且环境相似的位置。一根木棍上放置一个真的兰花螳螂,一根木棍上放兰花螳螂模型,另外一根木棍上则什么都不放。看看一段时间后哪根木棍吸引来的访花昆虫更多。结果表明,什么都不放的棍子吸引来了最少的昆虫,而真的兰花螳螂和模型则有相似的效果,说明模型还挺靠谱的。
在某些昆虫眼中,世界并不是“五颜六色的”,它们还能看到人眼无法识别的紫外光,因此科学家设置了普通的白色模型,还制作了白色加紫外颜料、全紫外模型。当然,也整了个前来打酱油的棕色螳螂,这是非常常见的螳螂颜色。结果表明,棕色对访花昆虫的吸引力是最差的,而另外三组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兰花螳螂虽然都是相似的形状(下图A),但让它们真正像一朵花的最重要的结构是膨大的腿节,如果只是普通的“小细腿儿”还能吸引猎物吗?于是科学家残忍地去掉了模型的“花瓣腿”(下图B)。兰花螳螂这朵“花”是对称的,如果这朵花的形状变得不对称了,还能吸引猎物吗?科学家又重新安排了一下腿的位置。(下图C)结果表明,腿节的粗细和对称,吸引来的访花昆虫数量并没有明显差别。所以兰花螳螂的形状并不是吸引昆虫的关键。
也就是说,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也不知道形状和颜色哪个更吸引昆虫,并表示心情如下:虽然没研究出啥成果,我这论文也不能白看,就顺便做了个视频和模拟实验,欢迎关注我们的B站账号(:博物杂志)。所以,兰花螳螂是靠什么吸引猎物的呢?说不定亲手拼插兰花螳螂模型之后,你就能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