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们,3+2苏打饼干你们吃过吗?我是不是又暴露年龄了...但这个 S.H.E 的图真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时隔多年,虽然它代言人换了又换,我们当然也有了更多的零食选择...但一说起苏打饼干,第一个念头依旧是 3+2(广告位招租!!!),果然青春啊,总是有特定的记忆。今天就来介绍下,又名「梳打饼干」的「苏打饼干」整个制作过程是咋回事儿。首先在小麦粉中加入水、发酵粉、催化剂、冰块等,搅拌成面团。
之前我们介绍过,工业生产饼干时会给面糊降温,让饼干口感更酥脆。如果这个步骤里加入冰块,能避免面团发热影响到酵母的活性,不然发酵速度过快,面团都没法成型。把搅拌好的面团放在合适的温度下,让它发酵膨胀。催化剂会把淀粉催化成葡萄糖,而酵母在有氧的环境下,又会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让面团中间变得蓬松膨胀,就下图这样发大了...苏打饼干和其他饼干的制作过程还不一样,有两步发酵的过程。
现在就要在面团中加入小苏打来调整发酵面团的酸碱度,从而获取想要的味道、颜色。小苏打会中和酸味,还能让饼干烤完颜色略带一点黄色。再继续加入盐、小麦粉、油之后继续搅拌,让老面团和新材料混合,以老带新,再发酵六个小时,就得到可以做成酥脆苏打饼干的面团。面团在滚筒之间穿梭,会给摊平碾压成5公分左右的厚面皮,然后给一层层地叠起来。
这就是饼干吃起来有分层口感的原因了,我们做「牛角包」、「手抓饼」、蛋挞等有酥皮的烘焙时,也是这么做出层次感的。来换个角度,看它一边叠一边往前走~从侧边看,饼皮已经被重复折叠了三次...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滚筒,把厚厚的多层饼皮逐渐压成大概一毫米的厚度,也就是把单个分层做薄了。
我估计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最早注意到苏打饼干的特征,就是表面的整齐孔洞了...而且吧,有时候我们吃的苏打饼干表面还有这种破裂,这其实是做饼干时气体释放的过程中给涨破了。所以才需要提前扎一些孔洞,避免烘焙过程中水分和气体释放时导致面皮变形。除了苏打饼干,在做派时,也是得在派的表面扎几个洞。
用的是下图凸起的小圆钉模具,别看是圆头,足够扎透面皮了...旋转的模具,在送上门的面皮上压出需要的形状来...这一大块面皮,忽然就有了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饼干模样...送去烘焙前,还要撒上盐粒,当调味了~接着送进长长的烤箱通道,用不同温度的炉火上下烘烤面饼三分钟。这个过程中,有了高温的条件,小苏打会变成纯碱和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能从孔中释放,也就让饼干表面膨胀了。
这是饼干烘烤前后的对比,这漂亮的颜色、蓬松的外形,一看就是我们儿时记忆里的小苏打饼干!注意看啊,现在刚烤完的饼干还是一整大片的,后面才是给分成单独一片片的。滚筒这么轻轻一压,成为一排排。其实就是靠一个角度去压断!让辊筒沿着之前饼干上已经做好的横边虚线压断开的,我这学会了画 Gif 美滋滋的赶紧用上了...嘿嘿嘿。再靠调节两条传送带的速度,就是让下一条传送带更快,就让出来的饼干一排排分开有间隔了。
校正轮调整好饼干的位置,然后纵向对齐,滚轮再轻轻这么一压,就把饼干条给分成单片了。再来一次整整齐齐的排列...像屋顶的瓦片一样叠了起来~做好了单片的饼干,现在送入传送管道,要准备由下方的机器放夹心啦~饼干的上方迅速的被挤上馅儿,这个过程很快,几乎看不出来在干嘛...我非常努力只能看到滚动的滚筒上有一块黄色馅料一闪而过...就截图了一个静止画面,看到这里是在对准滚筒后,果然有个夹心馅料放料孔。
在滚筒滚动时,就把花生酱啊什么的,放置在了饼干上。我忽然明白了为啥以往吃到的有些夹心饼干的甜心会有点空...原来挤出来就是个圆环!话这里馅料的一次次断开,是有钢丝绳来做切分的,只是由于角度问题没法看特写,但实际上我们在巧克力派的流水线中见过这种放料口的切割钢丝的。
之后铺着花生酱的饼干继续前进,先盖上一层饼干,当做成功一半的会师~这里我发现一个非常机智的事情,注意看之前的饼干传送管道,是不是兵分两路了?其实是一路去放夹心馅,一路等着放好后夹心后,直接就给盖在上面的!这样的处理节省了设备和空间,真的是十分机智了。现在做出来的夹心饼干还只是两层饼干一层夹心,也就是 2+1,如果想做成三层饼层两层夹心的 3+2 怎么办?我们先看一下威化饼的流水线。
两层涂了奶油的单层威化饼干加一块没涂过的,就形成了「三层饼干两层奶油」的结构。这里流水线的机械原理,就是多条输送带但只设置一个出口,落在一起就叠加了。而我们的 3+2,就是两层放了馅料的饼干重叠,再放上最上头的饼干。童年记忆,制作完成!文中 Gif 截取自 Discovery《How it's Made》S12E02、S18E05,自己画的手绘动图以及 1688 的商品图。本文经授权转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