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科考船出海的日子,我最期待三样东西:休息时间的三国杀,周六晚餐的啤酒,还有夜晚造访船舷的大鱼。等月亮隐入云层,舷灯便成了海上唯一光源,在墨水般的海面上打出一片通透,吸引着舔舐月光的浮游生物,猎人们闻讯而来。先是飞鱼,然后是鸢乌贼,接着是成群结队的大鱼,如湛蓝的鬼火,疯狂地追逐跃出水面的飞鱼和乌贼,它们便是大洋上最美的鱼——鲯鳅。
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鲈形目鲯鳅科,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是一种常见的大洋表层洄游鱼类。雄鱼的头部有一个骨质突起,像是一柄宽阔的板斧,渔民们也称之为“鬼头刀”。说它们是大洋上最美的鱼并不为过。透过海水,鲯鳅的背看上去是比海更深的蓝色或者绿色,随着它的加速和跳跃,颜色在水下变幻。但当你把它拖出水面就会发现它们有着金色的腹部,喷洒着星辰般的蓝色圆点。
出水后,这些美丽的色彩便会随着挣扎逐渐褪去,从耀眼的黄金变成苍白的水银,最终所有颜色流逝殆尽,定格在代表死亡的灰褐色。人们对鲯鳅最初的印象大多始于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了生存,那个饥饿的少年一边流着泪,一边一下下锤打着大鱼的头部,大鱼的身体随着生命的流逝由绚烂转为暗淡。鲯鳅身上这种变幻莫测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呢?秘密在于它的体表的细胞。
和多数鱼类一样,鲯鳅体表的色素细胞可以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收缩或膨胀,当它们膨胀时便会使色彩扩散到表面,从而改变体色。鲯鳅极为贪食,它们必须一刻不停地游动保证足够的水流通过鳃才能正常地进行呼吸,这也同样意味着极大的消耗。它们每天可以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20%的食物。除了小型鱼类和头足类,人们还在它们的胃中发现过小海龟,瓶盖甚至是羽毛球。作为优秀的猎人,鲯鳅懂得利用阴影。
它们会隐藏在海面的一切漂浮物之下,例如马尾藻、海垃圾以及我们的船。这些漂浮物是许多海洋生物和小型鱼类的庇护所,鲯鳅可以从中搜刮很多“点心”,此外也可以利用漂浮物的隐蔽对猎物发动突袭,堪称“海上伏地魔”。渔民经常利用这一特性设置水上漂浮物诱捕鲯鳅。得益于胃口,鲯鳅的生长十分迅猛。幼鱼在第一年几乎每天都会长4毫米左右,通常半年左右就达到性成熟,而它们的寿命最长只有4年,98%的个体活不到两岁。
鲯鳅幼鱼的生长过程。对鲯鳅而言几乎全年都是繁殖季节,它们每年可以产卵2-3次,每次都会产下8-100万枚卵。较快的种群更替速率让这个美丽的族群得以在海上蓬勃发展。美丽的外表、狂暴的力量、强烈的进食欲望,鲯鳅在世界各地的海钓爱好者中人气极高。被激起食欲的鲯鳅会不顾一切扑向所有移动的目标,甚至是没有钓饵的鱼钩,使用简单的渔具就可以将这些半人长的愣头青轻松拿下。
另一方面,由于较高的产量,鲯鳅也逐渐成为商业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对象。鲯鳅的肉是一种介于红身鱼和白身鱼之间的粉红色,据说生食有明显的甜味,肉质较粗脂肪很少。世界各地都有食用鲯鳅的习惯。在夏威夷,它们是名贵的食用鱼,被称为“mahi-mahi”,意思是“十分强壮”,所以也可以叫壮壮鱼。
我从未有幸在海上遇见海豚,但这些美丽的“海豚鱼”却总是跟随在船的两侧,一路航行,一路陪伴,时不时的提醒我脚下这片水域跳动着何等华美而又壮硕的生命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