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论文每年发表数量居全球第一的今天,科学家们到底要为了发论文而做研究,还是为了做研究才发论文?追踪前沿热点多发论文,还是坚持原创性研究,学界中人该如何抉择?
本文为旅德学者商周创作的康奋大学系列小说的第八篇,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飞机在颠簸中突破了云层,一望无际的原野映入了眼帘,随着目的地的靠近,雾霾中的康奋市进入了视野。凝视着这个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邹寂露思绪万千。她知道,自己这次载誉归来会成为医院和大学的新闻人物,甚至会被当成榜样来宣传;她也知道,这个城市真正了解和关心她的研究的,却只有学术圈外的好友曼彩梅。
每周四下班后,邹寂露都要去曼彩梅开的啤酒屋。两人还有她们各自的丈夫都是大学同学,同在上海的一所医科大学读研究生,而且毕业后都去了德国,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邹寂露夫妇去的是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她丈夫在省人民医院继续当医生。而她觉得自己更适合做研究,凭着在留学期间发表的三篇不错的论文,成了康奋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的主任,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曼彩梅则以陪读的身份随丈夫曾尚猷去了柏林。回国后曾尚猷先到上海一家医院工作了几年,然后带着“杰青”的头衔被家乡的康奋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聘为了儿科主任,一年前更是成为了主管科研的副院长。曼彩梅彻底离开了学术界,她开了一家啤酒屋,出售自酿的啤酒。
两人在啤酒屋聊天的的内容很广泛,有社会八卦,啤酒屋的趣事,医院里的新闻;也会聊严肃一些的内容,比如邹寂露的科研。这一次她们聊天的主题就是科研。
下午五点,康奋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礼堂正在进行一场学术报告,主持人是主管科研的副院长曾尚猷。被邀请来的讲者是来自上海的姚量建教授,讲的是他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里讲的Y分子的三维结构。Y分子是近年来一个热门的蛋白,被认为是治疗肿瘤的一个靶向分子,解析它的结构可能会帮助寻找抵抗肿瘤的药物。姚量建的实验室领先日本和美国的两个实验室两周时间,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Y分子的结构。
中心实验室在医院的内科大楼的第八层,这里集中了一些大型仪器,以便让它们获得高效的利用;这里还有一个可以开展常规分子、生化、免疫和细胞实验的平台,为那些没有自己实验室的科室医生提供方便。中心实验室有五位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培训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维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在实验室主任的位置上,邹寂露真有点乐不思蜀。医院里有丰富的疾病资源,可以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临床研究。中心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维持这个平台的运行,在科研上没有什么任务。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做研究,这让她非常享受。
又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曼彩梅在座位上摆好了啤酒,等待着邹寂露几分钟后的到来。
用蛋白芯片检测小鼠自身抗体的工作是交给公司做的。在邹寂露寄出了血清样本之后的两个月,她就收到了实验的结果。展示在邹寂露面前的,是一幅精彩的自身抗体图谱。
在被免去中心实验室主任一职的半年后,邹寂露的论文发表了。虽然文章只发在一个9分的杂志上,但一发表后就在业内受到极大的关注。因为这项研究不仅表明了自身免疫和感染之间的关联,而且还显示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免疫的方式来抑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也就是说自身免疫有时候反而会对身体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