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思未来,构想交互形态之变

作者: AI Timer

来源: AI TIME 论道

发布日期: 2021-02-05

在AI TIME举办的“认知智能,畅想未来”闭门研讨会上,专家们讨论了认知智能的定义、未来交互形态等问题,强调了计算机AI系统应向人类靠拢,而不是超越。

2021年1月15日,在由AI TIME举办的“认知智能,畅想未来”闭门研讨会上,来自人工智能、脑认知、心理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AI TIME的战略合作伙伴OPPO就认知智能进行头脑风暴与观点碰撞,跨学科交流,畅想未来!

活动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唐杰主持,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沈华伟、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知远、OPPO研究院副院长唐海等人,就“什么是认知智能?” “未来新的交互形态?”等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AI Time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群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并有思想情怀的青年学者们创办的圈子。AI Time旨在发扬科学思辨精神,邀请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理论、算法、场景、应用的本质问题进行探索,加强思想碰撞,为大家打造一个知识分享的聚集地。

认知智能的一个核心就是表征。如果用认知科学来建立一套模型,是分成三个部分的。

⑴首先我们大脑里面有一个 intuitive physical engine,直觉的物理引擎,即物理世界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⑵其次就是body simulation,是我们对几何的物理空间的认知,以及人作为一个界面放进去的东西。⑶最后,建立generative model深层次模型,产生一些code,输入到肌肉。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body作为一个参数在里面运算,这才是人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去生存的一个关键。

计算机的大数据最终靠的是我们人类现有的一些小数据的经验积累。虽然当下我们肉身依靠的都是小数据,但到我们这一代,通过基因优化的方式,已经积累了我们祖先们曾经所经历的大数据。我们人类特别引以为傲的推理能力,其实是一种为了解决我们生理上缺陷的代价补偿,没法去做更大的计算,所以只能靠猜,而且是靠历史的进化积累来猜。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的经验会给我们一些帮助,但如果场景发生了变化,这种推理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当前我们碰到的很多社会上的问题,很多是因为我们先验错了,导致人类犯了很多很愚蠢的问题。

人类之所以用小数据,是因为生理上存在约束,并且寿命有限,但这并不一定表明,我们发展人工智能就要用这种方式。当我们用计算机来发展智能这件事,当我们能脱离生理上的约束的时候,是有其他方法的。

至于通过其他方法发展出来的是不是一定叫做“智能”,应该分两个角度,一个是从人的角度来定义,让机器记住一张大表来解魔法肯定不算智能,因为这是一种最弱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超越生理实践的层次看智能的话,或许智能的定义和我们人就不一样。

计算机的AI系统要向人靠拢,而不是人向计算机靠拢的。就像人类敬畏自然一样,计算机要敬畏人。因为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对于计算机而言就相当于自然界。计算机伦理界大概也认为,计算机要适应人类,而不是超越。如果你的立场是超越人,就相当于人要超越自然界一样,是很狂妄的。

未来一个很大的突破是脑机接口,把原来需要学习大量知识通过外部对接上,实现高速的互联。

但从我们现在的理解来看,人脑互联可能是一个错误的idea。如果人脑互联,那么大部分的时间可能都会耗费在统一思想这件事情上。增强交互需要把握住的一点,即:任何的工具、任何产品都是我们认知的延展。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能够把我们的认知往前延展一步,这一定就是我们人类特别需要而且愿意用的。思维的延展也是一样。未来的交互方式,可以称为“认知增强”。未来新的交互模式,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增强认知。

在未来,我们的手机上会有一个agent,一个personal assistance,并且每个人的agent可以联网,可以互相交流。这个随身助理能够根据我们所在的环境,为你提供最符合当下需求的服务。而且这个agent是可以不断进化的,通过不断的培养,可以让它形成一个“深度学习的科学家思维”。

UUID: 43b139a2-9d3e-470d-b61d-de83005bd8b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1年/2021-02-05_见AI思未来,构想交互形态之变.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