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讲讲胡子。你看鲁迅先生就留着一小撮胡子,而且鲁迅曾经说过,精致的男士需要好好打理他的胡子。平常大家都是长了胡子就剃光,显得精神,蓄胡须这事算是小众爱好,而且首先得有浓密大把的胡子才行,咱们的胡须好像很难像外国人那样茂密。这事科学家也挺愁的,几百年来,科学家们反复捻须深思:胡子到底有什么用?世界各地的人们胡子为啥差异这么大?最先开始探讨胡子的科学家是达尔文。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他的名作《人类起源与性选择》,正式提出人类是由已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在这本书中,也探讨了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的问题:男性为什么会长胡子?包括黑猩猩在内的几种大猿,脸上都光洁无毛,胡子显然不是古猿祖先留下的遗产。而女性几乎不长胡子,也不用常刮。看来胡子对适应环境也没什么帮助,这似乎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
对此,达尔文在书中系统阐述了“性选择说”作为补充:有些性状虽不能让动物更适应环境,却能强烈吸引异性。这些用来“选美”的性状尽管可能是累赘,但仍会被选择——如雄狮的鬃毛、雄鹿的大角、雄鸟艳丽的羽毛,都可能是“性选择”的结果。与之类似,雄性智人的胡子,应该也是先民吸引异性的产物。
也许为了验证这个说法,1862年开始,达尔文自己也蓄起了大胡子。不过也有人说,他蓄须是因为有皮肤炎症,不刮脸能减少刺激,还能遮盖脸上的斑点;也有人说是妻子的要求,这样“更有男子气概”。达尔文这种胡须还算常见的,还有人的胡须超级长。世界最长胡子纪录的保持者是美国人汉斯•朗赛斯,他在1927年去世时胡须已长达5.33米,都快有两层楼高了。而且,至今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
胡子浓不浓密,是个玄学。大航海时代,西方人到达美洲,发现印第安男子好像都不怎么长胡子,感到非常惊奇。老照片里的印第安男子基本都下巴光洁。除天生胡须少,他们还普遍有剃须和拔胡子的习俗。如果智人祖先以大胡子为美,胡子稀疏的美洲原住民又经历了什么?人类学家提出,胡子少可能是美洲先民在冰期跨越白令海峡时留下的抗寒特征。
胡须的温度比皮肤低得多,又临近口鼻,低温下人呼出的水汽会迅速凝结于胡须上。因此在极寒里,胡须较少就可以减少冻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亚人胡须也少,东北亚族群的胡子尤其稀疏。或许和铲形门齿一样,这又是一个美亚人种传承自冰期的古老变异。
美亚人种之外,非洲赤道地区的居民也很少长胡子。主流观点认为:酷暑让非洲居民演化出了更少的体毛以便散热,胡子作为体毛的一种,难免受“牵连”。但同样身处热带,澳洲原住民的胡须却非常浓密。不过这至今还是个迷,科学家也不知道为啥会这样。胡须源自“选美”听上去有些道理,但女性真的认为大胡子更帅气吗?对此,历代学者曾反复实验调研。结果发现女性审美变化很快,受地区和年代影响巨大。
2014年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还表明,“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胡须审美上也适用:男性普遍剃光胡子时,蓄须者对受试女性的吸引力较高;但男性普遍蓄须时,刮干净的脸又变得更受欢迎。这样就难以证明胡子是因性选择而生的。所以又有学者提出“同性竞争假说”:尽管大胡子并不总能吸引异性,但能吓退同性!当男性竞争时,胡须浓密常被认为更具权威和有攻击性,因而占据优势。此外大胡子也更能给人成熟可靠的印象。
国外流行大胡子,咱中国也有。文艺创作中,常用“胡子发型”刻画人物,助力鲜明性格。张飞型:虎须。三国猛将张飞,正史上并没有留下外貌记录,演绎作品中的经典造型是长着“虎须”——络腮胡不但浓密,而且坚硬不弯曲下垂,像老虎须一样横着长。这种胡子通常代表勇猛、暴烈的性格。关羽型:长髯。关羽在正史上就有“美须髯”的记载,演绎作品将其具体化:长达二尺、“五绺长髯”(两鬓、嘴角两侧、下巴各有一缕胡子)胸前飘洒。
这种造型通常对应刚毅勇武、豪壮与儒雅并存的气质。赵云型:无须。《三国演义》描述赵云时,用了古典小说给年轻帅哥的通用标签“白面无须”。由于古人多蓄须,“无须”要么是年轻,胡子还没留起来,要么就会被当作异相。大众型:小胡子。既不浓密横生、又不太长的胡子,是大多数古人的常态,因此在文艺作品中不会被专门描述。戏曲影视中就能看到,刘备等人通常都留着并不夸张的小胡子,这主要是对其年龄的侧面表达。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下,这些胡须都是毛发旺盛的人才蓄得起来,咱们看看就好,别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