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该准备准备贴个春联了。一般横批就一个,不会贴错(贴错了别说你看博物),但是上下联经常有人贴反。我决不允许咱们博物的朋友犯这种错,今天就来讲讲怎么贴春联。
你家的春联备好了嘛?汉族传统新年,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时,人们会在桃木板上画门神肖像,或者写上他们的名字,挂在门口左右两侧,用来驱邪祈福。这就是“桃符”。
桃符后来,桃木板上的内容演变成了吉祥话儿,进而变成更讲究的对偶诗句,这便是对联了。对联也叫楹帖、楹联,“楹”就是厅堂近门口处的柱子。新年所贴的对联也叫春联。相传对联的鼻祖就是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者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而实际上,对联或春联,历史远比五代更早。
斯坦因当年掠走的敦煌遗书里,有一本唐代笑话抄本《启颜录》,背面抄着“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年年多庆,月月无灾”等一组对联,分别录于“岁日”和“立春日”条目下,末尾还注明:“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启颜录》可见,这些对联既要写在门口,又是新年时令之作,是名副其实的春联,而且跟门神桃符一样,有辟邪的作用。
《启颜录》抄于唐代开元十一年,这些春联无疑比孟昶之作早得多,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对联。如何区分上联下联?人类似乎天生喜欢对称之美,我们的汉字,每个单字都有独立结构,兼具形、音、义三要素,所以对联这种文字游戏,才可以做到格式、音韵、词义的完美对称。要形成这样的对称,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内容相对,还要平仄相协。
对联除了写在纸上张贴,也有直接镌刻在门扉或门柱上的,除了表达吉祥祈福的含义,也可以写自勉、明志的警句。随着语言变迁,今人撰写对联,很难每个字的平仄都对上。不过联句的最后一字,起码应该是一仄一平,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搞清楚这点,你就永远不会把上下联挂反。(简单说,汉语拼音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云南昆明大观楼,最著名的是它的“天下第一长联”,上下联各有90字,几乎是一篇散文的体量,对仗工整,用典贴切,文辞优美,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的作品。对联讲究对偶,但并不是说对偶的句子就是对联。《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西晋文学家陆云、荀隐初次见面,陆云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龙。”荀隐回应:“日下荀鸣鹤。
”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的字正巧能对上;陆云出身松江府(今上海一带),为了配合自己的字,自我介绍时用了松江的别称“云间”,荀隐也很上道,立刻用京城的别称“日下”来配合,遂成一段文坛佳话。有人认为这是最早的对联,其实这两句虽然巧妙对仗,但只是话里机锋,纯属巧合,也并不用来张贴,所以称不上对联。
民国总理熊希龄66岁时娶33岁的才女毛彦文为妻,有人作了一副喜联,用两人的年龄,巧妙合成“长长久久”的寓意。
蔡元培挽孙中山联。挽联在葬礼上悬挂,内容通常是对逝者生前经历与成就的高度概括。此联上联是对孙中山的褒扬,下联是对生者的勉励,而且暗合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
北京老字号同仁堂药店对联,既切合药店特点,又表达了医者的慈悲情怀,更妙的是还将药店招牌藏在联首。
原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正门对联,横批为“革命者来”。孙中山曾在军校开学典礼上寄语师生“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此联化用他的演讲内容,文字直白而充满血性。
清代才子宋荦为黄鹤楼题联,化用了崔颢的《黄鹤楼》诗,以及李白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在各种对联中,名胜古迹联多出自名家之手,往往字句讲究、富有文化内涵,为景观增辉不少。
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后,民间流传此联,藏头“民国总统”,又语带讽刺。还有人在上联末加了“何分南北”,下联加了“不是东西”,让暗讽变成明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