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看来,吃当属头等大事,对与吃相关的炊具和炊器自然也推崇备至。每逢腊月二十三(又说腊月二十四),灶神要离开人间,遁升天界向玉帝禀明人间世情,来年正月初六再折返人间。为了祈禳祥瑞,家家户户都要“辞灶”恭送灶神。除了专祀果品和供香之外,江南一带的农村还流行在灶上作画,名为“灶花”。乡民在家中的灶山上画“灶头花”,以献祭灶王爷。倘若有不画灶花或以石灰涂刷了事的,则称为“豆腐灶”。
此灶不仅无法烹饪出美食,而且会惹恼灶王爷,降下祸端。
灶花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文化,上海的崇明灶花则久负盛誉。旧时,江南农村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台,多置于厨房一隅。为了防止生火时柴烟炭灰从灶膛中飞溅至灶台上,从灶台至屋顶处砌有烟柜,并立一垛墙用于遮障,民间俗称灶山。灶台砌成之日或年久待修之时,乡民们会雇请游走村头的泥瓦匠为灶君殿旁的灶山、烟柜以及整个灶炉都镌摹上精美的纹饰图案,名为“灶花”或“灶画”。
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灶花,最初并非专祀灶神。人们绘制灶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缓灶壁墙皮斑驳脱落以及砖面磨损。绘制灶花的原始颜料叫“镬锈”。镬锈是崇明一带的方言,说的就是农家常见的锅底灰。泥瓦匠首先从锅底刮下黑沉沉的炭灰,和以陈酿米酒调浓,待黏性十足时,再拌水稀释,就成为绘制灶花所需的底料。为了雅致美观,泥瓦匠往往还会添加各色颜料,使灶花看上去流光溢彩、斑斓夺目。
灶花的绘制方法颇为独特,采用的是湿壁画法。所谓湿壁画法,指的是在灶头砌成后,待灶壁四围粉刷的石灰尚未干结时,泥瓦匠即兴挥笔绘作。伴随着灶火烘烤和自然挥发,整个灶面渐渐沥干,灶花便牢牢“贴”在墙壁之上,可历经数十载而不褪色,仿佛天然凝结、浑然一体。
灶花之美在于构图的精巧与细腻的工笔,装饰的图案质朴而纯真,线条简练且明快,别有江南水乡风韵。灶花的图案看似千奇百样,但从构图取材上看,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撷取意蕴褒义的成语或俗语,第二类是汲取民间掌故和神话故事,第三类是择取广受人们喜爱的动植物形象。第四类是选取带有吉兆祥瑞寓意的纹样做搭配。
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江南一带的农村已普遍用上沼气和液化气,灶头作为昔日必备的生活用具,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灶花艺术也在急遽变革的时代中日渐消弭、逐渐失传。为了抢救这一民间工艺,自2006年起,崇明每年都举办灶花艺术节,并在素有“灶花之乡”美誉的向化镇建造灶文化博物馆,成立了灶文化研究会,为灶花作品及灶花泥瓦匠的传人建立档案,加强对灶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力度。
如今,崇明灶花与上海金山农民画一道,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沪上一南一北、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