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可以说是电影、电视剧中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暂且抛开最近综艺里明星替身举着本尊头像上镜的尴尬时刻不谈,在各种武打片里,传统替身的出场总是对应着各种惊险重重的大场面。时至今日,替身们的专业程度,几乎已经可以和爱豆本尊媲美,就连资深粉头可能也难以分辨,等到舔屏结束看到逐帧的定格画面揭秘之后,才大呼“被骗”。谁是谁的替身?
我们在生活中明明不是脸盲,怎么看到屏幕里的替身们,就这么容易分不清呢?不怪替身技术高,只怪大脑容易飘。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状态不同,比如今天水肿明天黑眼圈(别慌只是举个例子),再加上光影在五官上的变化,每个人的面容每一天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差异。和精致修容之后的替身比起来,那个状态不佳的自己可能还更像另一个人。但为什么朋友们还没有把我们当成陌生人对待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准备了一百多张人脸展开了一次实验——先在志愿者的眼前闪过一张人脸,作为“目标脸”(Target Face),接着需要志愿者单击箭头,每一次点击都会出现一个和之前有轻微差异(可量化)的“调整脸”(Adjustment Face),直到选中一张他们心目中和“目标脸”最匹配的,并作为“匹配脸”(Match Face)。志愿者们需要快速对人脸作出反应。
虽然我们可能对自己的人脸识别以及记忆能力无比自信,但实验结果还是出人意料。因为实验结果显示,志愿者们最终选定的“匹配脸”和“目标脸”并不太像,反而和选择过程中相邻两张脸的参数组合最接近,也就是说,经过了中间数张烟雾弹的干扰之后,我们的大脑还是下意识地淡化了差异,并对最近出现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连续域”(continuity field)——人脑倾向于从一个不稳定的系统中创造出稳定性,比如在看多张大致相似的人脸时,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一种认为这些人脸都属于同一个人的错觉,从而让认知变得平滑。
这或许也就能解释替身们的“藏身之术”了。当替身刚出场时,由于面部细微的变化,我们可能会隐约觉得有点不太对,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以及混乱打戏的加入,替身的面容会在忽隐忽现中一遍一遍地给我们洗脑,最终让我们下意识就相信“ta就是我的爱豆!”而粉丝最后为之买单的,其实只是一个演员的替身罢了。
替身的存在重点在于“保护”。这里没有说替身不好的意思,毕竟荧幕中替身的存在,也大多都为了替演员完成高难度打戏或高危险性的惊险场景,而且从广义上来看,其实“替身”在其他领域也有存在,都是在前线“冲锋陷阵”。你可能不信,但比如刷卡花钱的时候,就有“替身”的影子。
1970年,IBM第一次将磁条技术运用在管理中情局探员的数据储存上,需要的时候就用一个磁带驱动器来读写磁条信息。
这项技术后来被应用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公交车票,甚至航空售票系统中,大大提升了信息管理的效率。而早期的信用卡交易需要大量的手动操作,而且每一笔交易都需要商户和银行进行授权查验,防止黑名单用户浑水摸鱼。但像是大半夜的蹦迪完要消费的时候,商家和银行打电话先确认可就不太现实了。为了改变旧流程,1970年磁条技术第一次被应用到了信用卡上,“刷我滴卡”变得更顺畅。
对于磁条卡的安全性,最早也是有考虑的。在交易过程中,磁条卡的磁迹就像是一张白纸上写的一串数字作为凭证,机器读出这串数字后,传递到银行和银行保留的数字对比,一样的话就认为卡是OK的,这串数字也可以被看作信用卡最早的“替身”。但这个替身其实也是三脚猫功夫,只要有机器可以把它复制下来,就等于破防了,可以让这个替身代替本尊出去招摇撞骗。
因此,虽然磁条卡称霸了金融消费市场半个多世纪,但随着人们对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的提升,磁条卡也逐渐落伍。在各种交易场景中,更安全可靠的芯片卡(EMV卡)开始登场。简单来说,交易的场景就像是情报人员会面,在每次交易的时候会基于之前磁条卡的二轨信息经过复杂的运算动态创造一个独特的交易码作为替身来出面交易,而且外围还有一套动态校验的流程。你可能会说,不就是个计算吗?
但就算是超级计算机硬着头皮反算破解,可能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事。因此,IC芯片卡在业内一度成为了更加安全的选择。
化身IC芯片卡的信用卡也顺势用上了非接触式技术,可以通过内置的射频收发电路来读写信息,同时也出现了大家熟知的NFC支付(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一朵小浪花渐渐翻滚变大,掀起了今天移动支付这片巨浪。
而NFC支付则从卡片转移到了智能手机上,衍生出了你我无比熟悉的云闪付App“银联碰一碰”功能,以及Apple Pay、Huawei Pay等原生应用,并开始分割二维码支付的市场份额。是啊,都不用手忙脚乱地去找打开二维码,只用轻轻一靠,就可以瞬间在便利店、地铁等支持NFC支付的场景完成消费,可以说是当代精致都市人优雅必备了。
但要知道,暗潮涌动的手机环境,肯定不像一张平平无奇的小卡片那么单纯。
因此在交易过程中需要更加安全的手段。目前在支付过程中使用的是Token 1.0技术,通俗一点理解就是当持卡人在某个APP绑卡完成后,银行卡就会获得一个来自发卡行系统的Token号,作为一个高级替身从此全权代理银行卡在手机里的业务。
在“复杂危险”的交易中,持卡人给商户发出Token号,商户读取Token信息后将信息传送至银联,银联会通过一系列计算将Token号转换成原银行卡号,传送至发卡行进行授权验证,发卡行验证后再返回授权结果。
在整个过程中,银行卡号、CVV2等关键信息都不会露面,不仅防止了商户端风险导致的卡号信息泄露,更避免了交易传输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但是不得不说,如果你是重度剁手用户,一定会有频繁绑卡的烦躁体验。因为目前的Token 1.0技术,还是需要各个APP单独申请和管理Token,而Token号其实也分散在各个平台,天高皇帝远的,还是不利于银行的统一管理。
今天的信用卡有了一个更好的“替身”。
从信用卡诞生之际开始,“安全”和“便捷”就一直是关键词。随着移动支付成为你我每天柴米油盐般的日常细节,“花钱”这件事也迎来了更严苛的要求。
在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跟银联一起推出了Token 2.0技术,可以说是天外有天,银行卡的替身之外还有替身——用户可以通过银行APP进行快捷支付绑卡,生成一个唯一的Token绑定号,这个Token号将代替卡片信息和支付商户沟通,同时支付商户会有一个新的Token支付号来进行后续支付。
这样一来,相当于银行卡关键信息统统都由银行端进行权威保管,而我们的信息经过两层加密,不会和外界有勾搭的机会,盗刷等危险用卡的场景将得以避免。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在买买买的时候能更加踏实和放心,而且当整个支付生态被串联起来,支付场景的边界也被打通,支持全方位的新型数字化支付生态模式转型。看起来高大上,怎么好像都没听说过Token 2.0技术呢?
别慌,这不是来了吗~银联和多家银行大佬一起,在去年8月推出了概念性的“银联无界卡”。之所以说它“无界”,是因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存在”!并不是说去申请就申请了个寂寞吗……而是无界卡是无实体的存在,它从申请到下发再到使用,都将在手机里完成,是金融数字化时代最靓的代言人(不信看下图)。
正如上面所介绍的,基于Token 2.0技术的银联无界卡在使用过程中不用再反复多次地找卡、输信息、绑卡,而是通过Token绑定号可以一键自动绑定多个交易app,同时依然支持以前的闪付等支付方式,剁手抢好物的时候,你永远比别人快一个身位。“飞客”老玩家们看到这里可能要说:“优惠呢?GKD!GKD!”银联当然也替大家想到了。
这一波申请的无界卡用户,将获得6大基础权益,而且个个都是真金白银,实打实的优惠:比如绑卡就送50元超市优惠券;每月(划重点!)的话费、生活缴费又有50减5券;如果你用卡消费了,还有视频网站网购平台等各种互联网会员等着你……有了这些基础优惠大礼包,掐指一算——从开始用卡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省钱了!
当然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只是无界卡的基本操作,每家银行还会针对自家发行的无界卡送出更多的好礼,比如交行无界卡就对商旅人士很友好,可以在免费的基础上享受机场贵宾厅和通道的权益,而前一阵使用工商银行无界卡在云闪付APP充值50元以上话费,可享立减49元优惠,虽然目前这个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是后面也许还有更多优惠活动等着我们呢……假如你是卡圈收藏家,被一系列无界卡的颜值所折服,在手机里收集一套也完全没有问题,毕竟优惠可以叠加使用,而满消费数笔就可以免年费,政策相当宽松~免年费的VIP权益当然值得薅起来!
从正式发行到现在,银联无界卡的持卡人总数已经突破了200万,就连我周围也有不少人已经悄悄咪咪地申请了这张颜值和实力都在线的信用卡。在一月份,银联还发布了一个“寻找银联无界卡持卡人”的活动——你可能像她一样追逐潮流,亮卡一刻就表明生活的态度:你也可能像他一样坚持自己的热爱,享受每一刻当下:你可能像他一样成熟稳重,高效和内涵更是印证了实力非凡:在大家分享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办卡理由。
但总而言之,这张银联无界卡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实力,都值得拥有。那你的理由,又有什么呢?你可能还在犹豫,但可以点击链接看看这些好看的卡面,没准还没划到底,你就已经想要拥有一张了~话不多说,我先申请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