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科技期刊,不要影响因子要口碑。2021年2月,《家庭用药》这份创刊于21世纪初的药学科普期刊就满20岁了。从双月刊到月刊,从48页到64页、72页再到80页,专家撰稿人累计有数千位。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专业的药学知识是科普市场的稀缺品;到了互联网时代,靠谱的药学知识又常常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而对很多患者而言,《家庭用药》始终是有需要的人求医问药的“宝典”。
科普期刊没有影响因子,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读者和专家撰稿人的口碑。2000年初,国内市场上不乏《大众医学》《家庭医生》这样有影响力的医学健康科普杂志,但没有一本是从药学角度出发的。随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防止消费者滥用药物,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保健,变得更重要。
借着这个契机,200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偏重药学知识普及的科普期刊——《家庭用药》。创立之初,“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成为它的宗旨。
截至2020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教授王忠壮的科普生涯整整20年——正好与《家庭用药》“同龄”。
上个世纪90年代博士毕业的他在成为一名执业药师后,很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完全没问题,为什么疾病控制效果却很不理想呢?王忠壮调查后发现,相当一部分病人不能按时定量用药,忽视疗程,忘服、漏服、乱服药现象时有发生。这让医生们十分无奈。出于这个原因,王忠壮做起了药学科普,这也和《家庭用药》的创刊目的不谋而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石浩强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是《家庭用药》的粉丝了。在他眼里,《家庭用药》是一个市场稀缺品。“普通公众并不了解药学科普和医学科普的不同。医学注重亚专业,临床医生在自己所擅长的疾病治疗领域,对于如何选药、制定用药方案非常娴熟。但药学科普需要更全面地普及药理学知识,而这恰恰是执业药师的专长。
”石浩强说,《家庭用药》的特色在于,把临床医生和执业药师对于用药的认知整合在了一起,医药联合。
“本期策划”一直是《家庭用药》的金牌栏目,具有“新、活、快”的特色,每期围绕一个热点的医药话题讲深讲透。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了医疗系统重重一击。一方面,如何防控、治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恐惧的老百姓急切盼望着更深入地了解新冠肺炎。
当时《家庭用药》编辑部立即撤下了当月“本期策划”专栏的所有稿件,并花了十天时间组织了一期“抗疫”专题。编辑部共约请了10位感染科、呼吸科、中医科、心理科临床专家和药师,在第一时间亲自撰写了应对之策。
作为一本药学科普期刊,《家庭用药》在传播合理用药知识方面下足了功夫。李学敏介绍,在内容上,杂志充分重视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并紧扣“药”字做文章。20年来,打造了“名家专访”“糖尿病俱乐部”“心脑血管之友”“抗癌知识”“用药良言”“药品安全百事通”“药博士信箱”等特色栏目,深受读者欢迎。对于《家庭用药》的文章,读者的评价是兼具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读者的需求和反馈是杂志选题的重要来源。为此,编辑部建立起了一支来自老百姓的通讯员队伍,同时在杂志上开辟“读来编往”栏目。2010年后,编辑部还一度开通了400热线电话,以便更广泛地了解受众需求,收集接地气的科普话题。近年来,微信群成为了新的沟通渠道,目前,《家庭用药》全国读者群里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几千人。
依靠专家办刊,曾经,健康类的科普杂志流行用时尚的、健美的女性做封面,《家庭用药》也追过这阵风潮。可自2004年起,编辑部决定用院士、学科带头人、著名医药专家的照片取代前者。尽管专家们的照片显得有些严肃,甚至有些刻板,但在读者眼里,却成了这份杂志最有特色的风格,那就是专业。
20年来,《家庭用药》让编辑部主任林祎雯最骄傲的地方,就是坚持内容原创。所有稿件都经由编辑部制定选题,细化写作大纲,以便专家按照要求撰写稿件,确保稿件的原创性。经过20年的积累,由数千人组成的撰稿专家资源是《家庭用药》最宝贵的家底。向大众传授医药学保健科普知识,是《家庭用药》杂志20年来坚持不变的目标,一步步走来,它认真“搭建”起一座“医药学堂”,而读者就是它精心呵护的“学员”。
《家庭用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主办的一份医药保健科普杂志。杂志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杂志曾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邮政100种畅销报刊”,2013年入选中国百强科技期刊,2020年进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