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1月25日下午,郗小星在哈佛物理系组织的一个线上学术报告上表示:陈刚在被定罪之前,都是无罪的;第二,政府起诉的内容不一定是真的。包括知名物理学家Richard Garwin在内的至少460人参加了该报告会。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陈刚在美国遭逮捕和起诉,震动中美学术界,也再度引起华人科学家对中美关系阴影下自身命运的探讨。
“我想再强调两点,第一,在被定罪之前,陈刚都是无罪的;第二,以我自己的经验,政府起诉的内容不一定是真的。”美国东部时间1月25日下午(北京时间1月26日早上),在哈佛大学物理学系组织的一个在线学术报告上,美籍华人物理学家郗小星就陈刚被起诉事件表态说。
郗小星在2015年曾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指控向中国输送敏感的超导技术,并被美国司法部门以两项罪名起诉:电信欺诈罪和协助、教唆欺诈美国政府罪。经过4个月的调查,事实证明美国司法部门搞错了,美国司法部在当年9月撤销起诉。
郗小星说,他的经验提供了三个教训:首先,当看到类似案件,指控某人为中国窃取机密时,不一定为真;其次,清白的华人科学家遭到了不公平的指控;其三,美国司法部将与中国的合作视为犯罪。
报告会上,郗小星呼吁更多人关注华人学者陈刚、陶丰和哈佛大学教授查尔斯·利伯(Charles Lieber)等人的案子。
“我们迫切需要大声疾呼,保护华人同事们免遭不公平对待,守护大学里的基础研究。如果我能说服你们加入这场行动,那么我和我的家人经历的一切煎熬就并非枉然。”郗小星说。
郗小星是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技术领域的专家。他出生于北京,198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德国工作两年后,1989年,他和妻子搬至美国,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作,后加入美国籍。2009年,郗小星被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聘为教授,并于2014年被任命为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物理系系主任。
2015年5月21日早上,尚在睡梦中的郗小星被门铃声惊醒,多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探员进入他家,当着他妻子和12岁女儿的面,将他拷走。随后,美国司法部门指控郗小星向中国输送敏感的超导技术,证据是他给中国同事发送邮件中有一种精密仪器的设计图,并以“电汇欺诈”罪名起诉他,如果罪名成立,他将面临高达80年的监禁和最高一百万美元的罚款。
然而,多位专家签署书面证词,指出FBI指控中的关键证据有误,郗小星邮件中的设计图根本就不是检方所谓的精密仪器,而是一项德国科学家发明于1993年的,“公开的、非敏感的且商业价值不高”的技术。
郗小星说,当时他已经研发出相对更先进的技术,完全不需要“窃取”该技术内容。针对他的四项指控基于他的天普大学邮箱发给中国同事的邮件,FBI探员认为他在邮件中分享了以上技术,但实际上他在信中所述的系统是无法用该技术实现的。“这些指控不仅是错误的,还非常可笑。”他说。当年9月11日,美国政府撤销了对他的指控。
除了郗小星,还有不少华人科学家遭到莫须有的指控后被证明无罪。
如原来供职于美国国家气象局的水文学家陈霞芬,在遭举报之后面临诉讼,尽管最后诉讼撤销,她还是失去了工作。
同样经历被诉和诉讼撤销的还有礼来公司的生物学家曹国庆(Guoqing Cao)和李丹(Dan Li/Shuyu Li),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机器人及智能控制领域专家席宁(Ning Xi),杜兰大学教授伊哈伯·梅塞尔(Ehab Meselhe)和胡克霖(Kelin Hu,音译),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胡海舟(Haizhou Hu,音译)等。
郗小星说,美国政府起诉华裔,并非因为他们可能的犯罪活动,而是基于他们的血统。“无辜的华裔正在遭到不公正的针对。”郗小星说,这是他根据自己和以往很多相关案例得出的第二个教训。
近年来,此类案件更为频繁。一定程度上,这与美国司法部于2018年11月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有关。该计划旨在全面应对中国带来的国防、科技与经济方面的“国家安全威胁”,调查商业秘密盗窃、高校科研成果窃取等内容。
郗小星说,自该计划启动至2020年12月12日,9名大学教授面临起诉,其中7人为华人。这些案件中,“虚假陈述”和“电汇欺诈”等是常见罪名。
郗小星在演讲中反驳了目前美国当局和美国社会持有的几项关于华人学者、留学生和中美交流合作的观点。这些观点包括,华人科学家和留学生是间谍,中国学生来留学是为了偷窃美国技术;而美国大学不应对此视若无睹,应该像工业产业保护它们的技术一样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中美合作伤害了美国纳税人的利益,学者不披露与中国的联系是犯罪,美国的非机密文件可能牵涉机密文件,因此也需要保护等。
郗小星对此反驳道,大部分华人学者和学生并不代表中国政府,他们中很多人继续留在美国,为美国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的大学应该支持公开透明的基础研究,也正是这样做的,而开放的基础研究是美国科技领先的关键;中美间的学术合作实际上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如果打击自由开放的学术,将破坏美国的创新生态;对于未披露与中国联系的学者,不应采用刑事起诉方式,而应视为破坏了学术诚信,可采取类似学术不端的处理方法。
郗小星说,美国政府认为华人科学家和学生是情报收集者,这是非常大的误解,且有种族歧视的倾向,他将蓬佩奥的话与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演讲中说的“一个大学里有一个共产党雇员都太多了”相比较,称类似的指控是“新麦卡锡主义”。
郗小星认为,指责大学对“中国间谍”视而不见是不对的。“如果学术机构不为开放发声,那么自由发表和探讨学术的日子很可能将屈指可数,”他说,“大学将变得面目全非。”
郗小星指出,华人学者从事的大部分基础研究并非机密,而大学有责任维护学术自由。大部分高校,包括卡耐基梅隆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都在其校规中声明,不接受要求研究保密的资助,着力维护其发表和交流学术成果的自由。他举例说,举办此次讲座活动的哈佛大学,其研究政策规定,不进行机密研究,不接受出版限制,并且不会单独限制外国教职员工、学生和学者访问学校的教育和研究设施及活动。
郗小星认为,国际合作对维持美国在知识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他指出,跨国界的科学交流,包括中美科技交流,利于美国的科技发展,提升了税收的效用。
郗小星呼吁保留NSDD-189的核心精神。“基础研究建立在思想和信息的公开交流上。这些科学价值观反映了美国的自由理想,它帮助我们的国家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带动了我们的经济,并反过来保护了我们的自由。”他认为,科学的强大需要有利于创造力的研究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思想的自由交流至关重要。
郗小星说,呼吁开放并不意味着否认中国确实有通过情报施加影响,但发生频率如何还不清楚。他认为,可以在科研诚信的框架下解决这一问题。他赞同JASON报告提出的九项建议,包括对潜在利益和承诺冲突的四项披露,认为这是一个适当且平衡的解决方案,并呼吁大家支持这一方案。
郗小星建议至少可以告诉身边的朋友在这次讲座中了解到的内容。此外,类似MIT校长和教职员工为陈刚发声这样的行动也是重要的支持。“为不公平发声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此次陈刚案,MIT宣布承担陈刚的诉讼费用,无疑是有力的支持。郗小星认为,拜登上台后,对于华人的政策也许不会有太大改变。“这不是政策问题,而是公平问题,”他说,“无论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什么……基于种族身份对待华人科学家是不对的。”
“中国有自己的问题,美国也有自己的问题,没有一个地方是完美的,”郗小星在最后的问答环节说,“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我们都有作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