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追踪网站worldometer实时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1月26日7时,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亿例,达到100203700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214万例,达到2147411例。确诊病例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和德国。
不过,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尚未达到一亿例。截至北京时间26日下午14:22,全球确诊病例99718611例,死亡病例2139945例。
当地时间1月25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珍·普萨基宣布,拜登政府将举行新冠肺炎疫情简报会,每周将举行三次。据媒体报道,普萨基表示,简报会将由公共卫生官员和政府新冠肺炎应对小组成员参加,首次简报会将从当地时间27日开始。普萨基称,简报会的重点是向公众介绍新冠病毒传播的“最新关键情况”,以及联邦政府的应对措施。
白宫重启疫情简报会的同时,有部分州宣布解除居家令。据美媒报道,由于加州新冠疫情得到暂时的缓解,南加州、圣华金山谷和湾区的居家令将被解除。根据加州公共卫生部的数据,南加州、圣华金山谷和湾区的重症监护病房容量在接下来四周的预测中将高于15%,居家令得以解除,萨克拉门托地区已于1月初解除了居家令。
当前,美国每日新增新冠病毒病例数量和新增死亡病例数量有小幅下降,但整体数值依然令人触目惊心。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表示,目前疫情的缓解是由于假期后“疫情达到高峰然后保持平稳”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疫苗起了作用。
疫情肆虐之际,英国似乎又迎来了一个“黑暗时刻”。截至目前,人口约6600万的英国,已有超366万例新冠确诊病例,死亡逾9.8万人。最新统计显示,英国每10万人中就有142.53人死于新冠肺炎,“死亡率全球最高”。
英国首相鲍里斯此前表示,有证据表明在英国发现的新冠变异病毒可能比最初版本更致命,导致更高的病死率,致死率要高出30%左右。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在22日的发布会上说,在开始下降之前,死亡率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这非常可怕。
据媒体报道,印度首都新德里地区1月份进行的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显示,首都新德里平均每2人中就有1人检测结果呈阳性,表明他们曾感染过病毒。据报道,这项调查是在1月10日至23日进行的,调查人员在首都280个地区共收集了2.8万个样本。初步结果显示,目前有60%的被检人群的血清抗体为阳性。印度媒体称,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有1000万人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
印度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与新德里市政府于6月27日至7月10日进行了第一轮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3.48%。此后分别在8月、9月和10月又进行了三轮检测,结果分别为29.1%、25.1%和25.5%。
群体免疫无效,疫苗也不是万能的,疫苗与防控措施协同使用才有决定性效果。放任状态下病毒突变速度会很快,很可能导致疫苗失效。实际感染基数比1亿人大得多。
美国1月24日数据,显示检测约154万人,阳性17.35万人,阳性率11%。从美国的数据来看,检测阳性率还是非常高,达到了11%。去年9月的时候阳性率只有5%。而如果充分检测,能检测到大多数密切接触者,确诊率不大可能超过3%。目前的数据说明检测量远远不足,不能充分反映实际感染情况。在非洲、印度、南美洲等地,漏检的情况相当普遍,实际感染数量是报告数量的几倍。
巴西玛瑙斯疫情说明群体免疫基本无效。高感染率,感染率达86%-94%。变种多,达13种且存在交叉感染。抗体存续时间短,半衰期仅为106天。
不积极防控下突变概率会大幅度提高。病毒的突变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突变是概率事件。
新冠病毒属于正链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突变会导致病毒死亡。如果病毒突变后可以存活,有的基因突变对病毒没有显著影响,在一些情况下病毒会获得性状改变,如传播能力的变化、致病性的变化、对环境耐受力的变化等等。
病毒种群越大、感染时间越长则突变概率越大。种群很大会增大变异概率。感染时间长有利于突变。俄罗斯女子体内发现18种变异新冠病毒。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系教授康斯坦丁·克鲁托夫斯基指出,这项研究工作首次确认了一个事实,即「新冠病毒在一个生物体内长期存在即会导致大量突变的出现」。
不积极进行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疫情传播面广,患者存在多种毒株交叉感染可能性,突变可能性大增。同时,病毒种群越大,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越大。而由于防控不彻底,突变后的病毒很难在传播开前被消灭,突变很容易传开。如果进行积极防控,社会上感染人数很少,同时感染多种毒株的可能性更低,病毒种群较小,突变可能性低。由于「应收尽收」做得比较彻底,突变后的病毒可能传播不开。
自然选择会选出更适应环境的病毒。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选择压是进化生态学中的概念,就是指外界环境施加给物种演化方向的压力,不同的外在的压力导致物种向不同方向演化。例如在青霉素发明的时候,细菌普遍没有耐药性,在普遍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少数可以耐药的细菌被筛选出来,成为主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如果某病毒具备能适应环境的特征,传播速度就会显著加快,从而占据主要比例。
如果不积极防控,疫苗可能会筛选出耐药、耐疫苗毒株,导致疫苗失效。如果不积极防控,病毒能维持很大的种群,那么病毒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各种各样的可存活变异,变异毒株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状。例如:耐药、耐温、能够感染其他哺乳动物、传播途径和传播难易度发生改变、致病性改变等等。
疫苗属于一种较为极端的选择压,如果有某个变异毒株恰巧有耐药性,在大规模使用某种疫苗的过程中这种毒株很可能被筛选出来。不积极防控情况下使用疫苗相当于「自然选择」。耐疫苗毒株可能被存活并进入广泛传播,并在疫苗作用下成为主流毒株,可能导致已有的某种疫苗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重新研制新的疫苗。不规范接种可能加大「培养」出耐疫苗毒株的概率。
对病毒的疫苗,一般要接种2次,第一次是启动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第二次是增强或强化免疫系统的中和抗体生产,促进生产中和抗体的淋巴细胞产生记忆。这两次接种期间,人体免疫系统会不断优化对病毒的抗体免疫反应,生成更多样、更强力的中和抗体。所以,只有积极防控避免广泛传播+规范注射疫苗免疫的方式才可能真正结束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