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知道球藻。这种绿茸茸、软萌萌的藻类球,是一种刚毛藻科的藻类Aegagropila linnaei聚合成团的产物,最著名的产地是北海道的阿寒湖。日本将其列为“天然纪念物”,香吉士用它来骂索隆的绿头发。
在冰岛、北美、南美和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地区的冰川上,也可以找到一些绿茸茸、有生命的球状物体,它们被称为“冰川小鼠”(glacier mouse)。虽然外貌宛如球藻失散的大表哥,但“冰川小鼠”的成分其实是苔藓,与刚毛藻关系较远。
“冰川小鼠”最早被记录于1951年。
当时,冰岛的气象学家埃罗斯森(Jón PéturEyþórsson)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发表在了《冰川学期刊》(The Journal of Glaciology)上。“冰川小鼠”没有球藻那么圆,更接近卵形;小的如核桃,大的如苹果,主要成分是苔藓,还有少许的有机泥土。
组成“小鼠”的苔藓种类颇多,比如长柄紫萼藓(Grimmia longirostris)、圆果裂齿藓(Schistidium apocarpum)等。
苔藓在土石碎屑上生长,遮蔽了阳光,使得它下方的冰雪融化速度变慢了。周围的雪化掉之后,苔藓就被一小块残雪托到了空中。如果这块雪的表面不均匀,苔藓团就可能会滚落下来,翻一个跟头。在冰岛,研究人员观察到苔藓球在半天内滚动了40°。就这样,随着积雪融化,苔藓不断滚动,便形成了卵形的一团。因为各部分都可以晒到阳光,苔藓团的各部位都可以生长,所以整个团就成了一个绿色的“青团”。
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所需的条件还不少,包括冰川上的灰尘(提供矿物质养料)、岩石、光照,还有冰川附近的植被(提供苔藓孢子)等。一只可爱的“冰川小鼠”形成之后,寿命可以超过六年。高纬度地区一年可能有9个月被冰雪覆盖,所以它们大部分时间都藏匿在雪下。
“冰川小鼠”的存在可不只是为了卖萌,它们是极寒地区小动物们的舒适家园。冰川虽然荒凉,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微小的无脊椎动物。
在夏天,“小鼠”的内部温度比冰川的表面温度高,而且它里面有宝贵的水分和有机物。相比于寒冷、没有遮蔽,缺乏食物的冰面,“小鼠”可以说是宝贵的生命绿洲。轮虫、线虫、螨、弹尾虫和水熊虫都把“小鼠”当成临时避难所,甚至半永久的住处,在里面繁衍后代。
北极生物学专家库尔森(S. J. Coulson)和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动物、农村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米基利(N. G. Midgley)在冰岛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冰川小鼠”里面能居住200只左右水熊虫,还有上千只线虫。
当“小鼠”顺着风力滚动,在冰面上缓缓而行,这些小动物也随之在冰川上旅行。有关“冰川小鼠”最神奇的一件事是,它们老是成群结队地移动,以相同的速度,朝着同一个方向,好像《千与千寻》里的小煤球似的。在整个夏天里,它们可能会统一换好几次移动方向。至于移动的方向,与阳光的方向、冰川的坡度和风向都没有明显的关系。是什么推动着“小鼠”的成群行动,至今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