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过中国青年科技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特别奖,斩获首届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奖,相关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这诸多荣誉,都属于一个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马琰铭教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他的故事。
1972年,马琰铭出生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素有“长白山下第一县”美誉的一方水土,滋养了马琰铭至今仍保持着淳朴、内敛的性格。“小时候,我虽然有不少兴趣爱好,像踢足球、下围棋等等,但对物理情有独钟。”于是,热爱物理的马琰铭考入了延边大学,在攻读物理专业学士、硕士学位期间,逐渐褪去年少青涩,上进心较强的马琰铭对自己要求愈发严格。
由于对物理情有独钟,以及对国内高压物理研究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的邹广田院士的仰慕,他在完成了硕士学业后,报考了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马琰铭获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2002年起,他到世界各国多所大学深造交流、访问研究。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夯实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他对课题的研究方向的选择越来越明确。
2004年,他婉拒了国外多个科研机构的邀请,回母校组建了“计算物理方法与软件平台”团队,带领团队开始了CALYPSO结构预测软件和计算平台的开发和研究,把“科技报国”作为团队中每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渝追求。
只根据化学配比来确定物质结构是科研领域内的世界性难题,而在马琰铭的带领下,“计算物理方法与软件平台”科研团队历经10余年时间,攻克了这道难题,让中国人的研究成果领跑世界。他们发展了基于群智理论的CALYPSO材料结构预测方法和软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种预测方法解决了与结构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应用到材料设计上,可以加快发现新材料的进程,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不断探索、持之以恒的精神推动着马琰铭的研究一路向前。2010年,马琰铭及其团队研发出一套“基于群体智能的卡里普索凝聚态结构预测方法”,即通过凝聚态物质的化学配比,确定出原子的微观排列方式,从而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物理性质、开展材料的结构设计等。“工业革命依靠新材料的发现,而原子结构正是材料设计最核心的部分。”马琰铭说。
为了推动材料设计领域向前发展,能够同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一起进步,团队将这种世界领先的计算方法和软件平台免费提供给使用者。目前,这种方法和软件已经被5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同行在使用,用户甚至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
2016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ICTP)和Quantum ESPRESSO基金会将首届沃尔特-科恩(Walter Kohn)奖授予马琰铭,用以表彰他在量子力学材料和分子模拟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
该奖项是为了纪念材料模拟领域的伟大奠基者Walter Kohn联合设立和资助,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授予一人或授予共享一项成果的多人,旨在奖励在材料模型设计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颂扬那些为促进全世界科学家共同进步、科学进程快速发展而提供开源代码的无私奉献者。
2020年初,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马琰铭研究团队完成的“CALYPSO晶体结构预测方法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继2015年该团队的“高压下钠和锂单质及二元化合物的结构与物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之后,再次荣获该奖项。同年11月,科睿唯安发布了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吉林大学有5人入选,马琰铭位列其中,这也是他连续三年入选该名单。
如今,身为吉大物理学院院长的马琰铭,同时担起学术和行政的重担。对于他来说,心中的责任感是他前进的动力,在带领团队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目标下,站位高、视野宽的马琰铭更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