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穷致病,因病致穷:精神疾病与贫穷的双向关联

作者: 顿顿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21-01-19

本文探讨了精神疾病与贫穷之间的双向关联,指出低收入者更容易感到抑郁或焦虑,而精神疾病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文章通过多个研究案例,分析了贫困与精神疾病相互影响的机制,并提出了改善精神健康和收入的策略。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名词反复地出现在我们的微博和朋友圈里,精神疾病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曾被认为是“富贵病”,一个相应的现象是发达国家的患病率更高。如果我们用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和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来画一张图,会发现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以抑郁症和焦虑症为代表的精神疾病患者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也随之上升。

因此,一些人会把精神疾病和吃饱后没事做的“矫情”联系起来:富人有时间抑郁,而谋于生计的穷人无法把精力浪费在抑郁上——“穷,让人对精神疾病免疫”。然而,这种想法很可能同时低估了贫穷与精神疾病。2020年12月,一篇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综述阐述了贫困与精神疾病存在双向的因果关联,即穷人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的威胁,而精神疾病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低收入者更容易感到抑郁或焦虑。

来自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大学的学者总结了多个运用自然实验或随机对照试验项目的研究,以期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扶贫项目对于扶贫对象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从改善精神健康的角度增加贫困人群的收入。低收入群体的精神健康常常被忽视:因为他们更少去医院诊断精神疾病,导致发病率被低估。通过基层调查,研究人员发现低收入者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其他常见精神疾病的概率是高收入者的1.5至3倍。

以印度为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中有3.4%在近期患有抑郁症,而这样的经历对应最高收入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有1.9%。最常见的致贫因素包括失业、减薪、农作物减产等。有三方面的机制可以解释为什么贫困使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第一,在身体因素上,贫穷可能使患者身体疾病难以得到充分而及时的治疗,导致因长期忍受病痛而抑郁焦虑。第二,贫困人群的居住环境往往更不利于精神健康。

第三,贫穷引发的社会地位相关的心理落差以及羞耻感会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如果低收入让人不快乐,那么拥有更多的钱是否让人更快乐呢?运用随机对照试验,科研人员研了究发放现金和扶贫项目是否能够改善贫困人群的精神健康,多个实验表明,答案是肯定的——提高可支配收入让人更快乐。精神疾病也会影响收入。尽管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常常被认为是“矫情”,但研究表明,患者的确会因为他们的疾病而减少经济收益。

具体而言,精神疾病会通过三个渠道影响患者的经济水平。首先,个人的精神健康将影响经济决策质量。第二,抑郁、焦虑等问题也可能使个体学业或求职受挫,并影响日后收入。第三,治疗精神疾病本身需要开支。而改善精神健康能通过增加患者的就业或商业机会,从而间接地增加收入。社会收入不平等,精神疾病风险高。在一个收入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更大的精神疾病的风险。

不可否认,绝对的收入均等是不存在的,不论是在经济增长期或是衰退期,能力、人脉、经验、运气等因素总会造成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即便已经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极端的收入不平等依然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已有研究证实资源进一步向富人集聚的收入不平等会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所以在政策层面,为了改善人们的精神健康,除了消除绝对贫困、保障每个人基本的物质需求,降低社会中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也至关重要。

最后,尽管这篇《科学》刊登的综述强调了贫穷和精神疾病的双向关联,我们也需要注意导致精神疾病和贫穷的原因都是复杂的,二者并不能完全解释或预测对方。除了发放现金和精神疾病的治疗外,提高国民教育程度、加强国民营养与卫生、提供就业培训等方法也普遍运用于各国消除贫困的事业中。究竟不同扶贫举措的成效和适用范围有何不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UUID: 06a9e1b2-e734-41e7-b382-db93eb18548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1/2021-01-19_因穷致病,因病致穷:精神疾病与贫穷的双向关联.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