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章《中国散养猫和流浪猫的年捕食估计》(Li Yuhang et al. 2021)(果壳解读)以及我12月在一席的演讲(Li Zhongqiu 2020),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对我们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论提出质疑,比如郭鹏等多位老师联名发表在《知识分子》上的文章(《争鸣:流浪猫每年捕杀百亿野生动物研究的结论靠谱吗?
》,以下简称“争鸣”),我觉得很有必要回应一下,也顺道解答一些大众关心的问题,以及提出未来应该如何开展流浪猫研究及流浪猫种群管理的一些建议。
首先,我针对“争鸣”中的三个质疑先简要回答:第一,认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不够严谨,得到的结果会有很大偏差。第二,问卷中江苏的比例过高。第三,捕食巨大不一定是生态威胁。
对于第一条,问卷调查是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里非常常用的科学调查方法,在保护生物学里,问卷调查也非常常见。问题的核心在于,问卷的样本是否够大,是否能够代表整个群体。理论上讲,大概400份的样本量就能够代表一个很大的群体,我们一共收集了两千多份,而且遍布全国,按照大致的人口密度,也基本符合要求,应该可以代表中国。
这个问题其实审稿人也提出来了,我们在论文的原文中也做过回应和讨论,审稿人也认可这不是个很大的问题。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人质疑我们散养猫的年捕食率明显偏高,但实际上我们在原文中也进行了横向对比,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和其他直接通过录像、食性分析等得到的结果其实相差并不大(我们所估计的每只散养家猫每年杀死5.99~61.42只鸟类,19.76~149.96只哺乳动物估计值与类似的世界其它地区的捕食研究所给出的捕食数量范围大致相似,世界各地研究中给出的猫的年捕食量范围:1.64~46.3只鸟类以及3.74~198.9只哺乳类(Li Yuhang et al. 2021))。
这些对照研究其实是可以进行佐证的。
对于第二条,江苏省的问卷比例的确偏高了,我们无可否认。但我们仔细回溯了原始数据,江苏省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核心的几个问题上,和全国水平相差无几。比如散养猫是否有捕食,江苏省的比例是52.6%,全国的是51.5%;比如是否见过流浪猫捕食,江苏省的是30.7%,全国的是32.5%。再比如下图所示,江苏省和全国流浪猫捕食物种的比例也基本相同。所以,尽管江苏的样本多了一些,但对建模和总体的结论影响并不大。
对于第三条,“捕食巨大不一定是生态威胁”。这一点要看你的出发点,猫在世界上多数地方,包括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应该都属于外来物种,外来物种引起的生态后果,我觉得不言自明。因为它本就不属于这个系统,现在进入了,在人的庇佑下种群很大,而且捕食了大量其他物种,那么中立一点,这叫生态影响,但如果从物种保护的角度讲,称呼为生态威胁也不为过。
当然,深入一点讲,猫对中国大陆的生态影响是否会像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那样,我觉得不尽然。这是因为在中国城市生态系统或者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和猫生态位非常接近的其他物种,比如城市中的黄鼬、林地中的豹猫等,而中国大陆上的这些猎物具备相当的反捕食经验。
但需要阐明的一点是,猫种群的大幅增加,必然会竞争排斥具有相似生态位的捕食者,引起这些物种的种群下降;同时也会给它们的猎物比如鸟施加额外的捕食压力,进而影响到生态链的下一等级。当然,我们也并没有建议说直接捕杀或者清除流浪动物,毕竟,在中国猫和人的共处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往之所以没引起很大问题,是因为它的种群还不够大。但现在是它的种群远远高过了环境承载力。
我们建议让它们保持一个自然的种群,或者说,保持一个环境能够承受的种群,而不是保持因为投喂和过度照料导致的过高种群,这样它们可以作为捕食者调控环境中下一等级的种群数量,尤其对于很多普通公众所关心的鼠害问题,猫的存在应该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我这里还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希望大家慎重地看待这个数字,毕竟这只是建立在调查问卷和模型预测的基础之上,非常粗略的估计。
正如审稿人所讲,这是关于流浪猫对中国生态影响评估的“first cut”,所以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我们非常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针对流浪猫的实证研究,来帮助我们解答到底流浪猫对中国野生动物有怎样的实际威胁以及如何更好的管理流浪猫种群。从我个人的角度,至少以下的这些研究及管理建议是值得考虑的。
研究建议:1. 流浪猫的种群普查。到底中国现在有多少流浪猫,主要分布在哪些环境里?影响流浪猫种群的因素有哪些?
农村和城市里的流浪猫种群是否有差异?摸清流浪猫的种群有利于开展流浪猫的种群管理,比如建立多少收容站,哪种环境下采取哪些种群管理措施等?2. 流浪猫真实的生态影响评估。我们的模型显示,流浪猫可能会捕食大量的野生动物(Li Yuhang et al. 2021)。很多研究也表明,即便在大陆上,猫的捕食、威吓、疾病等作用也会大大影响当地的野生动物种群和结构(Loss and Marra 2017)。
但在中国,这种捕食及威吓效应是否会引起严重的生态威胁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在中国大陆上,由于进化历史上存在类似生态位的捕食者,比如豹猫、荒漠猫、黄鼬等中小型捕食者(Jiang et al. 2017),流浪猫可能并不会像岛屿上那样导致物种种群大幅下降乃至灭绝,但我们仍需知道,这种额外的捕食压力对同一营养级以及下一营养级动物的种群影响。
同时,这种捕食及威胁效应可能对广域物种和窄域分布物种的影响不同,比如一些仅仅分布在特定区域和生境下的特有物种,流浪猫的种群增加是否会导致局部种群的灭绝,急需尽快开展研究。3. 人类的庇佑效应及流浪猫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流浪猫受到人类包括投喂、医疗、隐蔽场所等多方面的庇佑,这种庇佑确实提高了流浪猫的福利和种群密度。
我们对南京高校的调查也显示,投喂行为(投食点密度)显著影响了高校的流浪猫种群密度(Li Yuhang et al. 2020)。但我们尚不清楚这种庇佑对流浪猫捕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比如是否降低了流浪猫的捕食威胁,是否增加了流浪猫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进而增加了繁殖潜力?尽管理论上可以推测,但我们尚需要实证研究。
此外,我们也需要了解流浪猫的一些基础生物学知识,比如流浪猫的食性构成中野生动物占多大的比例;流浪猫每年繁殖几代,繁殖率如何,受哪些因素影响;流浪猫的栖息地选择及家域利用,流浪猫的生存质量等。4. TNR是否有效或值得推广?
TNR理论上应该是有用的,如果控制住外源输入,那么对多数个体实行TNR,流浪猫的种群应该会得到控制,但这个比例(71~94%)可能在一般的流浪猫社群管理中难以达到,而且外源输入的控制应该更需要关注(Foley et al. 2006)。到底TNR是否有效,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这需要更为切实通过同行评议的研究证据。5. 流浪猫的传染病风险研究。
2020年5月的一篇论文显示,猫、狗等动物也会感染新冠病毒,这一度引起人们的恐猫情绪甚至大量的遗弃事件(Patterson et al. 2020, Shi et al. 2020)。除此之外,针对流浪猫种群中的寄生昆虫、弓形虫病、狂犬病毒等潜在的疫源疫病调查,也需及时的开展。
管理建议:从行政管理角度,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落实宠物注册登记制度,在购买或者领养过程时,一律体内植入芯片,作为宠物终生身份标志。第二,规范宠物市场,健全宠物繁育制度,严禁随意遗弃宠物,从源头减少流浪动物。第三,制定小动物保护法或者动物福利法,反对动物遗弃,反对虐待动物。第四,建立必要的流浪动物收容场所,开展流浪动物的收容与管理。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应该积极开展公众宣传及教育,普及生态学基本原理,鼓励公众不散养、不遗弃、不投喂流浪动物,更不要虐待动物。鼓励公众领养代替购买,减少流浪动物种群及收容压力。